从某种意义上讲,二氧化碳也是蔬菜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种肥料,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水、无机养分合成植株身体以及果实膨大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这种物质中包含了水分、脂肪、糖分、淀粉、各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等诸多蔬菜生长所需要的各类有机物质。在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菜农普遍把水分、矿质营养作为主要的养分进行补充,而二氧化碳这种肥料却一直不受菜农重视。
在目前大棚土壤中各类矿质养分丰富,水分含量足,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足已经成为了制约蔬菜产量的一个短板。随着气温的降低,为了保证棚室内的温度,开口通风的时间越来越晚,积累了一夜的二氧化碳在见光一小时以后基本已经消耗完毕了,而此时却距离放风的合适棚温却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二氧化碳不足,光合效率就会大大下降。
资料显示,在夜间,植物自身呼吸作用、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分解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使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很快增加,可比棚外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近一倍,但日出后,光合作用加强,大量消耗棚内夜间积存的二氧化碳,使其浓度急剧下降,日出1小时后,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至300PPM(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360PPM)左右,日出2—3小时后,如不通风换气,其浓度将继续下降,甚至降到作物的二氧化碳补偿点80—150PPM,这时,由于二氧化碳的浓度过低,叶片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因此,从日出后半小时到通风换气这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最为缺乏,已成为作物生长的重要障碍。
有的菜农在棚室中使用了简易的秸秆反应堆。秸秆反应堆的优势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地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等。其制作方法在此不再赘述。那么除了秸秆反应堆以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棚室二氧化碳浓度呢?
自然酵解法
通俗来说就是增施有机肥与有益微生物肥料。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是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之一,通过大量有益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能够持续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无论是底肥还是追肥,在使用足量的有机肥情况下,提高有益微生物菌肥的用量就能够提高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为了提高栽培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铺设粉碎后的秸秆,如收集大田粉碎后的玉米、小麦秸秆铺设到操作行或者种植行内,每隔一段时间喷洒或追施肥力高、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加速秸秆的腐烂分解,可产生二氧化碳;二是在棚室中建设储粪池,将少量的粪肥存储到池中兑入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一方面可产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随水冲施后还可提高土壤中有机物及有益菌的数量,同样利于二氧化碳的产生。
使用产生二氧化碳的肥料、器械
某些化学肥料施入土壤中以后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如碳酸氢铵,深施至8厘米左右可缓慢释放二氧化碳。在使用时要注意用量,否则产生过多的氨气会影响到蔬菜的正常生长。较早时流行的固体二氧化碳颗粒气肥、二氧化碳气肥棒、二氧化碳气肥机等等,都可以提高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化学反应法
即用碳酸氢铵与硫酸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将稀硫酸装入手提的塑料桶中,然后将碳酸氢铵逐渐放入桶内,生成二氧化碳,3-5分钟反应完毕。完全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铵可作肥料施入土壤。
以上三种方法可同时使用,不过第二、第三种方法需求较高的操作技能。在补充棚室内的二氧化碳时也需要掌握好适宜用量,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不仅不会提高光合效率,相反还会导致光合产物下降,二氧化碳比重大,过多的二氧化碳沉降于地面不利于根系的呼吸。
□微信号农财网种业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