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秋林静夜寄禅居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2月08日版次:12
|唐诗小札|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陈子昂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陈子昂的《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为酬答一位叫晖的和尚而写的。晖和尚赠给他一首诗,大抵写的是秋夜山亭的景色(诗已失存)。诗人于是回答一首。看来那时诗人也是住在僧寺里面。
  开头两句便已是一幅很美的秋夜景色。“皎皎白林”,写出寒林的萧瑟以及它在月光照射之下反映出来的一片皓白。再用“秋”字点出节令。——这是画图中的近景。第二句“微微翠山”则是画图中的远景了。因为是在月光底下,所以远山才显得轮廓朦胧,看上去不十分真切,所以句中下了“微微”二字。最后一个“静”字,又不仅表达出远山字神,而且还烘托出夜里的气氛。这两句写山中的秋夜,写秋夜有月,形象幽美,耐人体味。
  三、四两句转到自己身上。自己住在山寺里,看见满眼秋色,感到节气已经变换了。但第三句包含的感情内容并不如此简单。从整首诗来看,可以体会出诗人由于景物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感想。因为想得很多,心情有点烦乱,后来索性打开门扇,独个儿坐在那里,呆呆地看,呆呆地想。第四句的“独坐开轩屏”,便是在这种烦乱的感想底下,像有目的又像没有目的的一种行动。
  进入第五、六句,又是另一种境界。它看来还是写景,不过,已经更多地渗进了诗人的主观感情在内。上面说过,诗人开门独坐,目的并不在于欣赏眼前的景色,所以这时候,耳畔的风声和泉声,忽起忽落,有时两种声响又交织成一片,很杂乱,听起来就仿佛同自己心里的思潮混合在一起,很不容易分别开来。至于满地的月色和草上的露珠,又朦胧,又闪烁,看上去使人平添一股寒意。这寒意,在诗人心上也特别感受得敏锐。这些,都和诗人无可奈何的隐居生活所带来的复杂心情有一定程度的应合。所以说,这两句写景是更多地带有诗人主观方面的色彩,同开头两句写景并不完全一样。
  正因为自己虽然僻处山中,仍然未能忘怀世事,对于晖和尚在诗中表露的“忘机”(淡然忘情,与世无争)的襟抱,就有不同的看法。诗人最后这样说:“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由于自己未能扫除作为尘世中人的种种忧虑,读了晖和尚的佳作,只好感到惭愧了。点出了酬答的意思,也表示了自己不同的态度。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幽居山中,并且也和一些方外的人往来,可是,这颗心却没有因此就变得宁静,许多所谓“尘忧”(包括对于国家的、社会的和个人身世的种种想念)仍然盘绕胸际,摆脱不开。因此就在一首酬和的诗中,也不期而然地闪露了出来。这是一种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积极人世的态度,应该值得肯定。
  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相当高的技巧。写景的精炼,造句的秀整,以及情景的穿插、融会,比起后来的盛唐名家,并不见得逊色。诗人在创作实践上力追“汉魏风骨”所取得的成就,从这首诗也可以窥见一斑。
 □刘逸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