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种植成热门扶贫产业。 新华社图片
走村串户,是扶贫干部的日常。
2016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广东省出台《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对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作出决策部署,以4000元为新的扶贫标准,全省认定相对贫困村2277个,相对贫困人口70.8万户、176.5万人,明确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总体目标。
至2017年底,全省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93元,累计约116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预脱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发生率从4.54%降至1.52%以下。
●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不可能不幸。
●捧着一颗心来,燃起一片斗志,留下一串希望。
初雪后,阳光洒在粤北的小山村,一片白茫茫。
今年的冬天异常寒冷,但张胜却感觉多了几许温暖。他挺直了身体,继续打扫自家食用菌种植大棚上的积雪。
春节临近,他在心里盘算着一年的收成:近年食用菌行情不错,卖出了好价钱,加上种辣椒的收成,年纯收入估计能突破10万元。
想到这里,他有点兴奋,嘴角不觉微微上扬。“贫困户”这顶帽子,他早就想摘掉了。
回想这一年多来的经历,他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张胜曾经以为,自己这辈子算是“废了”。十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他脊柱受伤,从此抬头变得艰难,还欠下一屁股债,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在失去经济支柱后陷入了困境。那年他才35岁。
他没法再出去打工,生活在村里,让他强烈感觉自己像个废人,不知道该干什么,在家人和亲戚面前也“抬不起头”。几年前,他被列为贫困户,这让他更加消沉。
转机发生在2016年。村里来了扶贫干部。在摸清张胜的家庭情况后,扶贫干部鼓励他发展种养。然而,张胜对自己毫无信心,他想:“我一个残疾人,不懂技术,又没资金。”但扶贫干部的一番话点醒了他:“身体问题虽然让你不得不低头,但你难道就想这样过一辈子吗?好日子是打拼出来的,你不能真的向命运低头!我们会帮助你!”
那一刻,张胜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他想搏一下。当年10月份,在扶贫干部的组织下,张胜参加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他学得十分认真,不断向老师请教:“食用菌市场前景怎么样?种植难不难……”在得知食用菌市场前景广阔,又不需要高强度的劳动后,他判断,这是适合自己的活。
他决定盖大棚种植食用菌。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技术可以看书学,可以请教农技站的技术员,但一贫如洗的家庭,实在拿不出创业本钱。张胜重拾的一点信心差点又被打沉。这个时候,又是扶贫干部出手相助。
在扶贫干部和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张胜获得了一笔10万元的无息贷款,同时扶贫工作组还帮他租到了一块1亩多的闲置土地,并免费送菌种、肥料,联系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有了钱,有了场地,张胜利用自己学到的种植技术,在村里搞起了食用菌种植基地,主要种植生产金针菇。
2017年3月,张胜种植的第一批金针菇上市了。一亩多地,两个大棚,丰产期每天可产菇一两百斤。但销售问题把张胜急坏了。
为了把金针菇卖出去,他每天起早贪黑把菇运到集市上售卖,走进饭店推销,不知碰了多少壁、被人拒绝了多少次。最终,在扶贫干部的搭桥牵线下,张胜的金针菇有了个好去处:批发销售,大部分卖给镇上的两家饭店,一部分卖给菜贩或零售。丰产期每天销售额高达六七百元,平均一个月可以卖出近两万元,刨去人工、原料成本,一年能挣好几万块钱。
他的信心“噌”一下就上来了,卯足劲钻研食用菌种植技术。他让菇“住”上空调房,“喝”上纯净水,“这样养出来的产品更加水灵,形体好、味道正,价格也比普通种植方式种出来的菌类高出许多。”他俨然成了种菇专家。
在不断跑市场的过程中,他还了解到辣椒种植效益可观,又租了几亩地,种起了辣椒。
对张胜来说,这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年,他的收入比前10年的总收入还高,还被扶贫单位评为“脱贫标兵”。
在他的带动下,村里许多贫困户也加入了食用菌种植行列。张胜毫无保留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并积极帮忙联系饭店、销售产品。未来,他希望联合村里其他食用菌种植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家一起种植,一起销售,做大规模,打造品牌。
去年年底前,他买了辆二手小货车,为来年生产筹划着。今年,他还打算为家人盖个新房子。这么想着,他努力挺直了脊梁。
写给女儿的扶贫日记
“2016年6月1日,阴天。女儿,今天爸爸第一次来到山茶村,原谅爸爸今年不能陪你过儿童节。”
“2016年12月31日,天晴。女儿,今天爸爸很自豪,村里终于有了篮球场和电脑,小朋友们都很开心。”
……
“2018年2月4日,天晴。女儿,今天山茶村开始分红了,每位贫困户领到了3000块钱。算下来,已经有30多户人脱贫了。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爸爸很高兴。”
从来到粤东这个小山村的第一天起,老叶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其实,他今年才30多岁,但山茶村的人都习惯叫他“老叶”。老叶家在广州,女儿刚上幼儿园。两年前,单位选派他作为驻村扶贫干部到山茶村进行帮扶,老叶没有犹豫便答应了。
山茶村地处偏远,离广州几百公里,老叶大概半个月才能回家一趟,有时甚至要更久。村里网络不好,于是他重拾以前写日记的习惯,把扶贫故事,想对妻子、女儿说的话写进日记,想着有一天讲给女儿听。
他唯独没把那件事情写进去。那是2016年6月的一天,老叶和村干部正准备入户调查,一个满身酒气的村民,拎着一把菜刀,气冲冲闯进村委会,叫喊着“老子家里那么穷,怎么就不是贫困户了?!你们这些当干部的是不是徇私腐败了?”从未见过如此场面的老叶当时心里害怕极了,他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还好村支书沉着应对,暂时先答应帮他申请作为新一轮的精准扶贫对象。
后来,老叶和村干部经过调查核实,那位村民家庭虽不符合新一轮精准扶贫标准,但符合低保申请条件,可为其办理低保。于是,矛盾平息了,那位村民还专门跑来向老叶道歉。
经此一役,老叶认清了扶贫工作的艰巨、基层矛盾的复杂,更认识到村民的朴实。“有公心,你帮了他,村民会一直记得你的好。”老叶逢人便说。
但对老叶触动最大的,还是和张老汉的对话。“上面拨了多少扶贫款,直接给我就行了,马上脱贫。”一次入户调查时,六十多岁的贫困户张老汉一看到老叶便嚷嚷。老叶耐心地和张老汉讲新一轮的扶贫政策,但他根本不听,就嚷着:“天天喊着扶贫,我一分钱都没拿到,是不是都被你们贪了?”搞得老叶很尴尬。
后来,老叶从村干部那里才得知,山茶村是老贫困村了,轮轮被扶,一个又一个工作队驻村,不是逢年过节慰问下村民,就是修条路盖个房,扶贫成了“套路”。工作队一走,村里又回到老样子。村民对扶贫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扶贫干部也缺乏好感,总以为他们是走形式的。
为获得村民信任,拉近距离,老叶决心从日常语言沟通开始。不会讲客家话的他苦心学习,仅两个月,他和村民沟通就基本没障碍了。
通过走访,老叶大概知道了张老汉的过去。张老汉早年也算勤劳,四十多岁时妻子过世,女儿出嫁后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就开始变得有些好吃懒惰。为了取得信任,老叶晚上没事就带点吃的,找张老汉聊天。慢慢地,他发现张老汉不是真的好吃懒惰,只是孤独,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
老叶找到了张老汉的女儿,让她多回家陪陪父亲,又和她一起劝张老汉找点事做。慢慢地,张老汉心动了。老叶趁热打铁,帮张老汉搞了一间猪舍,买了两头猪仔,让他养起了猪。老叶呢,隔三差五就去看看猪的长势。在老叶的帮助下,张老汉变得勤劳了许多。
在山茶村的日子里,老叶带着工作队的另一个小伙子,走遍了全村,摸清了六十多户贫困户家的情况。综合多方意见,老叶认为村里生态环境优越,种茶传统悠久,适合发展有机茶产业。2016年10月,单位利用帮扶资金,以村集体的名义买下一片老茶园的产权,打造生态茶园,并引进一家企业经营。根据协议,企业每年给村委固定分红,村委再分红给村民,并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户,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