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平了村路和了人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2月10日版次:04

  硬化公路前,遇到下雨天,土路变泥路,村民们寸步难行。村道硬化后,出行方便了,两村的心也近了。

  家乡变美了,乡亲们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           陈晓光 摄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作为美丽中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美丽乡村的建设意义重大。从2017年起三年内,广东安排17.76亿元,对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财政奖补,激励引导社会和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截至目前,广东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个个以全新面貌示人的村庄犹如明珠般散落在南粤大地的青山秀水之间。在这背后,也涌现出了诸多上下同心、内外联动共建美丽乡村的感人故事。
  ●亲善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和谐的邻里关系才是生活之道。
  ●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他人。
  母亲去世多年后,腊月廿四,夏明清第一次回到了老家风波村。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看着路两旁他离开那年栽的小树苗,已长得郁郁葱葱,他做了个深呼吸,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夏明清清楚地记得,这段一里多的路是儿时伙伴们与对面村庄小孩“交战”的前沿阵地,每天下午放学后,两村的孩子分成两派,在这里相互谩骂开火,用小土块攻击对方。
  风波村由夏村和王村两个自然村组成,王村近1000人,夏村500多人。早前,两村先人关系亲密如胞兄弟,共建祠堂同拜祭、子女通婚、同生共养,后方山上流下来的小溪灌溉着两村的所有农田。记不清何时开始,两村却因水而生出嫌隙,逐渐交恶。只知道“夏王两家不通婚不往来”的规定在清朝中后期就有了。
  人民公社时,夏村的粮车多次被王村抢劫。为此,两村时常发生械斗,锣声一响,村里的男女老少举着锄头、拿着棍棒相互较量。谩骂、推搡必不可免,但流血事件鲜有发生。唯独一次,夏村民兵连长被对方的锄头敲破了头,瞬时血流满面,人也晕了过去。王村的人哪见过这般场面,都以为出了人命,霎如鸟兽散。
  事后,民兵连长深感吃了大亏,把枪架到了夏村人家门口,非要揪出真凶枪毙不可。公社武装部闻讯赶来制止,经过协商,终于平下这场风波。但两村间的隔阂却随着双方在交界处挖的沟壑越来越深。
  这些年,王村作为主村,很早就铺了水泥路。但与夏村间的一里多土路仍然无人修缮。每逢下雨,大车碾过都会留下深深的车辙,骑自行车、摩托车和三轮车的村民为了避免陷到泥里,选择推车前行,两脚沾满泥巴,浑身淋湿雨水的狼狈样让司机叫苦不迭。关键这是两村出行的必经之路,春种秋收、除草施肥都得走,出行、赶集也打此过。从前也为修路协商过,但均以出资问题难达共识而搁置。这段土路,随着岁月的碾压,变得更加千疮百孔。
  “奇怪,为什么会铺成水泥路?指不定是哪家发了财,捐钱修路,行善积德吧?”夏明清自言自语道,想回村里找个知情人问问清楚。“这不是明清嘛!你咋回来了?”夏明清的思路被这一声招呼打断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丘家婶子,他赶忙迎上去,随便寒暄两句,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疑问抛了出来。“这是政府搞的民生工程,听说还要铺上柏油呢!”说起铺路,丘家婶子的声调都提高了几个分贝。
  越临近村子,夏明清越感到惊喜:从前村口垃圾成堆的地方已被填平硬化了,一字排开摆着三个绿皮垃圾箱;沟边野草堆里的老榕树被保护了起来,树下砌上花池,花池沿成了座椅;就连斑驳裸露的红砖墙面也喷上了鹅黄色的涂料,令人眼前一亮。
  回到家中,夏明清开始打扫卫生。当拎着杂物走到屋后沟渠边时,他发现原来散发臭味、行人绕道的垃圾堆不见了,而今地面整洁干净,蚊子苍蝇也难觅踪影。正当夏明清迟疑之际,邻家嫂子见状哈哈大笑:“你放自家门口就行,明早有人来收。”
  夏明清的突然返乡引起了乡亲们的关注,三三两两跑来闲聊,“村里变化真大啊,我一路走一路看,要不是记家,还真以为走错了呢!”夏明清难掩内心的兴奋。“上面大搞美丽乡村建设,花了很多钱整治农村环境。现在住在农村比住城市还舒坦。”小组长海生顺手指向夏明清家对过不远处,“你看那是去年建的文化广场,还有休闲公园,都是国家出的钱。”
  “咱村和王村矛盾化解了吧?”夏明清想起那条水泥路,好奇地问。“那是哪一年的老黄历!眼前,国家政策好,大家都忙着搞建设,打工务农做生意,谁有心思去惦记那些!”海生解释道。“现在两村人亲着呢,尤其是这路一通,夏村的媳妇,王村的婆。”人群中有人插话,引起哄堂大笑。
  听着乡亲们拉家常,看着他们幸福的笑脸,夏明清意识到“让改革成果惠及民众”并不是一句空话。
  “妈,您能活到现在该多好,跟丘家婶子一样,每月领养老金,看病给报销。上午打理菜园,下午去打牌……”望着空荡荡的堂屋,夏明清一边擦拭母亲的遗像,一边自言自语道。
能人女儿认故乡
  “他可是个能人!”“靠自己的能力成了气候,还不忘本。回来帮我们修路架桥,改善环境……”在利民村,提起郑远忠,村民们总是赞口不绝。不仅因为他外出打工积累了可观的财富,更因为他没有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而是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回乡,尽己所能造福桑梓。
  时光倒回到2013年底,郑远忠深圳的家里来了稀客——利民村党支部书记。“远忠,你出来打拼这么多年,经验丰富能力强,再也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人了。”原来,书记快退休了,这次村支书专程登门请他来接下这副担子。当过兵、创过业、年富力强的郑远忠算是村里首屈一指的能人,热心村庄的公益事业,村中多块芳名碑上都刻有他的名字。
  来自家乡的信任和期待,令郑远忠深受感动。他心中的天平衡量着,一边是经营多年的生意,一边是家乡父老的需要……“我准备回村里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郑远忠跟家人说出了决定。“那儿学校没有城里好,夏天蚊子多,平时连玩的地方都没有……”出生在城市的女儿念叨着农村的各种不便。“这边生意怎么办?我一个人带孩子、顾生意,怎么行?”听得出,妻子也有些生气。但郑远忠深知这个选择是自己长久以来的心愿:自己的小日子过好了,要回去帮父老乡亲们富起来,最好能让村子也焕新颜!
  决定好了就行动。2014年,郑远忠把店铺交给合伙人打理,安顿好家人,自己回村上任。从村里能人变成肩挑责任的村干部,角色转换后的郑远忠是纠结的,眼前的利民村,只能用脏、乱、差、穷来形容:贯穿全村的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斑驳的土房默默地守在路两旁,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村集体的账面上,剩下的只有十几万元的债务。上任伊始的他自掏腰包垫付了村里欠供电局的几千元电费。
  最打紧的是村中灌溉水源的陂头已坍塌多年,村民被迫丢荒或抽水灌溉。这个难题一直苦于缺少资金而得不到解决。郑远忠决定先啃这块“硬骨头”。“村里没钱,就争取政府支持!”上任当月,郑远忠去县里水务局反映情况,可得到的结果却是:利民村的灌溉水源未列入当年中小河流整治计划。郑远忠没有放弃,每天跟水务局局长一同“上班”,进门先倒水、扫地,得空就讲村民灌溉难的故事。十几天后,局长终于被他打动,答应通过其他项目先建一座简易陂头。两个月后,陂头竣工,利民村村民终于告别了抽水、挑水灌溉的历史。
  利民村有座百年郑氏祠堂,原先破败不堪,里面堆满了杂物。郑远忠请人重新进行规划,准备把它改造成一座乡村文化大院。村里成立了祠堂管理委员会,经过多方筹资筹劳村级文化大院终于建起来了。不但添置了各类文体器材,开设了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录像放映室等,还挂起了利民村“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牌子。
  “下午两点秋季篮球赛,晚上七点半放映周末电影。”村委会的广播12:30准时响起,自打建起体育场和文化大院后,村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起来。“还是远忠见识广,想得周到,懂得咱们缺啥。”村里的留守老人们都觉得生活比原来有意思多了。
  村子的变化一天一个样:老太太们饭后就去生态小公园锻炼;孩子们集中在阅览室写作业;村内巷道全被硬化;全村集中排污、收垃圾。
  “爸爸,这个假期我要在村里过。”刚放暑假,郑远忠的妻子就带着女儿回到家乡,“我跟这儿的小朋友都说好了,看电影、学下棋,吃完饭去小公园玩游戏!”看着欢呼雀跃的女儿,郑远忠心里充满了安慰和满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