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带着大家种茶、卖茶,人家起来了,你还有赚的吗?”
2017年1月29日,《“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将达到2000万。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2017年11月23日,广东省印发《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民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从业者,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普遍认为,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和共享共赢的新思维。新型农民具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我分享我的技术等等,貌似很傻,但其实,大家好了,我自然会更好。
●改变自己坚持了十几二十年的种植习惯并不容易,但选择不变可能风险更高。
◥>人物档案
◎杨永辉:“茶痴”一名,以重振单丛威风为己任。因生态茶种植异于传统模式被村民称为“傻子”。但他不以为忤,反而乐于指导有意尝试生态种植的同行,信奉“你好我好大家好”。
◎刘志强:村里最大的种茶户,种茶、制茶技术一流。竞争意识强,视“新人”杨永辉为竞争对手,爱“刺探军情”,努力尝新应变,最后与杨永辉称兄道弟。
站在领奖台上,获得名茶评比一等奖的刘志强有些不知所措。发表获奖感言时,他憋了很久,最后只挤出一句:“谢谢杨永辉兄弟。”杨永辉也站在台上,同样是一等奖,他其实已经拿过很多次名茶评比的奖项了,但在以前,他被刘志强们称为“傻子”。
“傻子”种茶满园杂草
杨永辉八年前刚到湖顶村承包山地种茶时,他就是村民茶余饭后的笑料:40万元承包了1000多亩山地,却只用了一半的地种茶树,还不懂得打药施肥,草长得比茶树还高。“人傻”、“钱多”,村民觉得没有人比杨永辉更适合这两个词了,刘志强也不例外。
刘志强的茶园是湖顶村最大的,他经常请珍姨帮忙采茶。珍姨七八岁就开始采茶,如今五十余岁的她是采茶界的一把好手。她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第一关节是黑色的,这是四十来年采茶留下的印记。
杨永辉刚种下茶树的第一年,刘志强就让珍姨去毛遂自荐,以便“刺探军情”。可是杨永辉始终没有找珍姨去采茶。第三年,珍姨才接到杨永辉的采茶邀请。“树长得不行啊,都种了三年了,可是我看他几百亩地也就能出一两百斤茶,还不如一些一年的茶园。”刚完成采摘工作,珍姨就忍不住向刘志强吐槽。平时看到那片茶园的长势,刘志强就已经不看好收成情况了,珍姨的说法印证了他的猜想,刘志强突然有种莫名的心安。
随后几年,当地其它强势品种遇冷,湖顶村单丛的价格略有提升。大家享受着市场的红利,渐渐忘记了杨永辉的生态茶园,只是偶尔听说他的茶树长得比人高,采摘难度大,采茶工人要求加价等等之类的消息。“那个傻子。”大家往往如此感叹一声,也就结束了相关话题。
茶叶单价是他人的十倍
说杨永辉“傻”,倒不如说他“痴”——痴迷单丛,这种“痴”在三十多年前就已悄然形成。1980年代末,杨永辉开始学习种植和制作单丛,恰逢单丛名声鼎盛时,当选国家名茶,甚至被指定用于招待外宾。杨永辉觉得无比自豪,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新闻从报纸上剪下来,逢人便拿出来翻,好像是自己得奖似的。那个时候起,杨永辉在单丛和荣誉感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对他而言,世界上最好的茶必须是单丛。虽然随后单丛的光芒似乎逐渐黯淡,但他并不“认输”,一直憋着一口气,想要重振单丛的威风。种茶、制茶等一系列工作他几乎从未间断过,他用单丛制作的茶不时在省内的名茶比赛中获奖。
2009年,杨永辉在湖顶村租了一千多亩地,决心发展生态种茶。他全身心投入,没日没夜地扎到“茶堆”中,对“傻子”等外人的评语、好心的建议充耳不闻。
直到2015年,杨永辉和他的茶园才又出现在村民的视线中。
这是杨永辉生态种茶的第六个年头。当年春天,茶园的亩产量达到40斤,800亩地总产3万多斤。当然,产量并不稀奇,让村民稀奇的是,他的茶叶卖出了1000多元/斤的高价!
刘志强算了一笔账,按照2015年的产量情况,传统茶园的年亩产量约500斤,价格约120元/斤,每亩地的年产值约6万元;生态茶园的年亩产量是40斤,均价是1200元/斤,每亩地的年产值接近5万元。但生态茶园的产量会逐年增加,到第9年趋于稳定,届时亩产量约达150斤,每亩地的年产值约18万元,是传统茶园的3倍。
竞争对手相互称兄道弟
杨永辉和他的生态茶园深深刺激了刘志强,让他坐卧不安。他很纠结,甚至有点责怪杨永辉的到来。如果不是杨永辉过来搞生态茶园,那么村里的所有茶园还会像过去几十年一样,春夏虫害季节积极打药,秋冬助长时期努力施肥,春、夏、秋季开园采茶。对于刘志强来说,茶园在他心中就是稳定的存在,可以十几年不变,或者说每一步发展、每一种细微的变化都在他的预料、掌握中。他享受这种运筹帷幄的感觉,日子安稳舒适、让人羡慕。可是杨永辉和他的生态茶园打破了刘志强的安稳,原来茶园可以这样经营!兴奋感、危机感、沮丧感……刘志强百感交集。
刘志强不得不承认,杨永辉的生态茶让他动了心。他们种的茶每斤价格是100多元,但杨永辉的茶居然卖到1000多元,整整高出10倍!
之后,刘志强几乎每周都会偷偷溜到杨永辉的茶园里观察。他认为生态茶园只是一个噱头,他想找到证据证明杨永辉并非生态种植,但证据没找到,他自己反而陷入生态种植模式的研究中。改变自己坚持了十几二十年的种植习惯并不容易,风险等因素始终在他心中掂量,但选择不变可能风险更高。2016年初,经过一番纠结挣扎,刘永强选了几亩地,尝试自己摸索生态种植。
“哎,刘兄这几亩地打理得不错啊。”一天,刘志强在自己实验生态种植的地里正忙着割草,突然听到一个陌生的声音——竟然是杨永辉。两人本来鲜有交集,自认偷学杨永辉的刘志强感到很尴尬。“就是瞎搞搞。”刘志强应了一句。
内行人看门道,杨永辉一看就知道刘志强不是瞎搞。他拿来做生态种植的这几亩地是精心挑选过的,海拔700多米,刚好有几棵大树错落在旁,茶园的一侧有一片未开发的小树林,乔木、半乔木、灌木等各类植物一应俱全。“刘兄太会选地了,这片茶园用来搞生态种植太合适了。”杨永辉真心地赞叹。他蹲下去摸了摸茶树下的土,给刘志强提了个建议:“这个时候可以多撒点花生麸,让茶树再长粗点。”杨永辉的这个建议解开了刘志强最近的疑惑,生态种植要求高,如何选用合适的肥料,他一时还没摸到门道,所以茶树长得很慢。见杨永辉主动提起,刘志强顺势把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都提出来,没有想到杨永辉居然一一解答。“我们其实是竞争对手吧。”刘志强忍不住在心里嘀咕。
兄弟联手齐建品牌获奖
此后,杨永辉经常出现在刘志强的茶园里,在种茶和制茶方面,两个人有聊不完的话题,逐渐称兄道弟。2017年2月底,刘志强突然帮杨永辉找了十几名采茶工,让他赶紧采茶。这让杨永辉有点纳闷,因为春茶正常都是3月上旬才开始采摘,为什么要提前呢?原来,刘志强通过山里的气温变化判断,当年的虫害时间可能会提前。果不其然,在杨永辉即将完成采摘时,虫害出现了。
刘志强采摘、加工了第一批生态茶叶后,请杨永辉来品尝。“茶叶的香气都被激发出来了,就是苦涩味还有点重,我们当地人基本都能喝得惯,但如果拿出去评奖,会扣分。”杨永辉细细品尝了刘志强的茶后说。
“评奖?”刘志强一头雾水。“你知道我的茶为什么能比其他人卖贵那么多吗?一方面是因为我采用生态种植,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经常参加比赛,茶园有知名度,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优质的渠道商。否则,茶做得再好,也很难卖出好价钱。”杨永辉说,“当然,我也不只是为了卖茶。单丛本来就是优质茶,有很好的历史品牌,但现在被人们遗忘了。我希望我们努力一点,打响这个茶种的品牌。”
“其实,你带着大家种茶、卖茶,人家起来了,你还有赚的吗?”刘志强终于忍不住问出心中的疑问。杨永辉笑着喝了口茶,说:“我做这些事情,说得高大上点,是情怀,但我也有私心。唯有我们这些人团结努力,提高单丛的整体品质,水涨船高,我们种的茶才能真正卖出好价钱。不要看我的茶卖到一千多好像很贵,其实国内其他同样品质的茶种都比我的要贵上好几倍。我分享我的技术等等,貌似很傻,但其实,大家好了,我自然会更好。”
听了杨永辉一番话,刘志强沉默良久。此前,他一直认为,虽然杨永辉是他探索生态种植的领路人,但他自身的种茶技术和经验并不亚于杨永辉,两人是可以互补的。可现在,他觉得两人虽然是同龄人,但杨永辉共享共赢的新型思维,又让两人拉开了一大段距离。
刘志强听从杨永辉的建议,两人带着各自满意的茶,参加了全国名茶评比。最终,刘志强获得乌龙茶类一等奖,杨永辉获得红茶类一等奖。有人问及刘志强的感受和收获,他想了想,说:“变化才是永恒的,我们要主动求变,甚至带动周边的人一起引领新潮流,这样才能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