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威龙说,想着能让更多人找回儿时的味道,他就很满足。
在别人看来,陈炳佳对米“过于敏感”,也因此说他是个“米痴”。
刚刚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农业部确定2018年为“农业质量年”,发出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
推进质量兴农战略,可谓应时之举。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过去我们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这为质量兴农战略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与此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关注“好不好”“优不优”。大路货摆在路边无人问,优质农产品价格高也抢着买。这就要求不仅要满足量的需求,还要满足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每一个农产品生产者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其历史使命。
●看好一件事,就要认真做下去,即便别人都反对。若干年后,你会发现坚持多么重要。
●小小一粒米,隐藏大学问。只要潜心研究,锲而不舍,即便做不了煮饭仙人,也能成米痴。
“做好一粒米不容易。”这是黄威龙对身边工作人员经常强调的一句话。黄威龙是茂名市电白区人,是茂名市天力大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岁那年,黄威龙外出打拼。凭着过人的胆识和眼光,1990年代,黄威龙成为电白第一批做香料生意的人。几年时间,他就成了年赚千万元的香料大王,并在珠海建起了香料厂。
2005年,黄威龙去国外考察项目时,发现国外超市有很多有机蔬菜,而且都很贵,一些蔬菜甚至比国内的猪肉还贵。回国后,黄威龙专门去各大超市转了一下,他发现,各大超市里很少有有机食品。“这里面大有可为。”黄威龙认为,有机食品与大家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且当时我国的有机食品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有机食品前景广阔。于是,在香料生意如火如荼时,黄威龙将香料产业交由弟弟管理,自己则开着崭新的路虎车回家种田。
回到家乡后,黄威龙承包了麻岗镇龙眼根垌村上千亩农田种植蔬菜。刚下村时,当地农民都认为他做不长,可能一两年就会撤走。如今,七年过去了,当初崭新的路虎车已经彻底报废了,黄威龙仍坚守着他的品牌农业梦。
“可以说,我是‘一意孤行’做品牌农业的。”黄威龙说,当时,他父母、老婆都反对,周边的人也不理解,要是他的信念稍微动摇了,他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水稻是每个家庭必须的生活用品,水稻质量好、口感好就不愁没有市场。”黄威龙认为,高品质绿色有机水稻的种植在茂名乃至粤西地区都很少,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品牌更是一个都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2012年,黄威龙决定开始大规模种植高品质绿色有机水稻,并且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生态有机稻米品牌。
说种就种。作为“门外汉”,黄威龙首先找到了茂名市的水稻专家何江,准备讨教相关种植技术。不过,令黄威龙没想到的是,何江拒绝了他,他遭到了“当头一棒”。
“因为何江认为,有机水稻效益虽然高,但种植难度很大,以往有人种植却没有坚持下来,我也不例外。”黄威龙说,被拒之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改变了计策,先拉着何江前往他的种植基地考察,再伺机说服何江。被黄威龙的坚持和毅力所打动,何江从有机水稻种植的全过程对黄威龙进行了指导。在何江的帮助下,2013年6月,黄威龙种植的第一批3万斤大米成功上市。
“电白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交界处,热量和雨水充足,适合种植高品质的大米。”黄威龙明白,要种出好的水稻,一方面要有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有好的稻种。他回到家乡电白,正是看中了家乡优越的地理环境。他告诉记者,在稻种方面,他坚持选用广东优质的常规稻品种象牙香占。目前,公司在电白共有三个种植基地,总面积约3100亩左右,且都是用山泉水进行灌溉。
有了好的品种,还得有好的种植方式。电白靠海,海产资源丰富,以前没有肥料的时候,当地农民把没人吃的小鱼小虾烘干后研成粉末,做成肥料。黄威龙沿袭了这种传统的农耕方式,在种植过程中施用电白地区独有的传统海鲜肥。
种出海鲜米后,黄威龙送了一些给朋友品尝。其一个朋友吃过后赞不绝口,说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大米了,“想起来儿时大米的味道”。“坚守儿时的味道应该是农业生产者的追求。”黄威龙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吃的东西却越来越没有味道,这不应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靠一代代农人的坚持。
与刚下村时的西装革履不同,现在的黄威龙有些“粗犷”。他穿着随意,皮肤黝黑,经常吃住在基地,风里来雨里去。每到夜间,他还要去种植基地转一遍,跟踪和验收工人们白天做的工作。
经历几年的发展,黄威龙公司的年产值已经达到8000余万元。记者采访完黄威龙时,天已经黑了,但他还要坐5个小时的车赶去珠海,然后从珠海乘飞机前往哈尔滨,参加一场农产品推介活动。
“做农业这么多年,虽然生活枯燥点,但想着能让更多人找回儿时的味道,我就很有获得感。”黄威龙笑着说。
“米痴”与100个电饭煲
了解陈炳佳的人,都笑称他是“米痴”。因为不管什么米,他都了然于心,顺手抓一把就能娓娓道来,而且乐此不疲。
小时候家里实在太穷,13岁小学毕业后,陈炳佳即外出打工闯荡。因为工作拼命,他19岁时已是年薪十万的“打工达人”。后来,陈炳佳开了一家清洁公司。鼎盛时期,分公司达到12家,旗下员工有7000多人。2004年,陈炳佳急流勇退,回到家乡罗定。
罗定是广东最大的盆地,昼夜温差大,罗定江水源没有污染。而且,罗定一年四季都少有灰霾天气,阳光充足,是种植稻米的绝佳环境。
衣锦还乡后,陈炳佳萌生了二次创业的冲动,决定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开种水稻。正好当时一家稻米加工厂要转让,陈炳佳随即买下,并成立了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为了选定种源,陈炳佳每周数次往返于罗定和广州,请教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和专家,跟他们学习优良品种种植方式。一开始,陈炳佳种植了一些专家培育的优良品种,但是后来发现稻米品种和当地的环境联系密切,还是罗定本土的常规稻种出来后品质更好,于是陈炳佳带领团队摸索,通过不断试验,升级改良罗定本土常规稻品种。
稻米生长的季节,如果有人来到聚龙米的生产基地,会在稻田里看见一群群可爱的鸭子。这些鸭子承担着给水稻除草、除虫的重任。“鸭子啄食草根,破除水面的漂浮植物,让水面吸取更多的阳光,使稻苗免受杂草侵扰;同时,鸭子的粪便是理想的有机肥,有利于水稻生长。”陈炳佳表示,这种生产模式使稻谷和鸭子两种动植物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无论是“稻田里的鸭”还是“鸭田里的稻”都品质上乘,口感极佳。
从品种选育到田间种植,陈炳佳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种出好的大米;大米出来后他又思考怎样才能煮出好吃的米饭。假如有人告诉陈炳佳他发现了一种特别好吃的米,陈炳佳一定会刨根问底。如果他没有见过这种米,他一定会跑到大米原产地去研究土壤、水源和生产技术等。
研究大米成了陈炳佳的一种习惯,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奔走在各地研究各种优质大米,汽车每年行驶里程达8万公里左右。在别人看来,陈炳佳对米“过于敏感”,也因此说他是个“米痴”。
在考察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新的优质大米,陈炳佳就会买回来煮。现在,他家大约有100个电饭煲,均为市面上不同品牌的电饭煲。他培养了一个人专门负责煮饭,用不同的电饭煲、水分和方法煮不同的米,研究各种米的最佳煮法,把米的品质发挥到极致。自家的米,他也是反反复复尝试不同的煮法。
家里来了客人,陈炳佳会让大家试吃大米。吃完后,客人要帮忙填一张表格,写上口感、味道等。之后,他会将大米拿去公司的检测中心检测,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大米中所含的植物蛋白、粗纤维等。大米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他都要弄明白。现在,在超市里随便抓一把米,给他看一眼,他就能说出这个米的优点和缺点。
陈炳佳还喜欢琢磨,观察不同优质大米品种各种植阶段的叶子。有些优质大米的米质偏硬,有些米质偏软。陈炳佳说,这些都能从水稻的叶子上体现出来,需要慢慢总结观察。发现不同大米的优缺点后,陈炳佳就会找专家,让专家对这些大米品种“取长补短”,再培育出软硬适中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