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父子新传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2月10日版次:08

  植保无人机正在对水稻田施药。                                  龙镇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广东省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深入开展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科学用肥用药新举措,积极落实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广东每年从专项资金中安排2000万-2500万元,用于果菜茶园提质增效、酸化土壤改良等技术试验示范区建设;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1500万元用于各地示范开展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工作。成功没有捷径,幸福要靠奋斗,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合力绘就山清水秀、仓满库盈的绿色兴农新画卷。
  ●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小时侯,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
  ◥>人物档案
◎老李:村里的“水稻一哥”,年过花甲。40年来,他骑过牛开过拖拉机,种田套路满满,技术自成一派。没有想到越来越新潮,居然在田里开起了“飞机”。
◎李辉:李家独苗,90后,插秧必发朋友圈,不务正业搞农机发明,微信:水稻界爱迪生,爱打“王者农药”(时下很火的网游“王者荣耀”),不爱跟着老爸打农药。
喷枪变铁鸟,“王者农药”来了
  农忙时节,田埂上7、8人站成一排,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像在等待着什么。没多久,人群中传来了机翼的转动声,一架植保无人机开始飞向视线远处的稻田,在2米高的空中平稳后,农药随之洒落,无人机来回地“工作”起来。不到15分钟的时间,快20亩水稻的打药工作就完成了。
  “手指动动遥控器,这农药就能洒下来,400亩的水稻一天就能轻松搞定。”操控这架无人机的,是村里的稻农老李。“有了这玩意儿,20岁的小伙也比不上我这60岁的老农民。”
  “这东西可不少钱吧,得种多少田才能买?”一句话让刚刚注意力还在无人机上的乡亲们笑出了声。
  “不用买,找合作社的打药队就成,实在不嫌弃,找我这个老头也成。”老李的话让田里的笑声更大了。
  弯腰弓背种了40年水稻的老李,也没想过自己居然还能用“摇控飞机”来种田。这还得多亏了自己那个爱“偷懒”又爱折腾的儿子李辉。
  回想起来,3年前可不像现在这样轻松,种了400亩水稻的老李每到打药就头疼,懂技术的老师傅越来越少,老李跑了平时几个常联系的工人家里,总是灰头土脸地闷声回家。
  实在没办法,老李连儿子李辉都拉上了。父子俩从日出忙到天黑,连家里最小的一块地都没打完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累瘫在田边的李辉发起了牢骚:“现在插秧机、收割机越来越多,就没有打药的机器吗?”
  “你们这些90后就是吃不了苦,种田哪有不累。”老李摇摇头,又背上了打药器,想着再累也要把今天这块田打完。“赶紧把活干完,你妈等着我们回家吃饭呢。”
  “肯定有办法的。”李辉似乎有什么想法。接下来几天,老李总见不到儿子的身影。“小子又偷懒,明知道现在是最忙时候。”老李忿忿地嘟囔了几句,就背着打药器下田去了。
  刚走到地里,老李就看到李辉和几人正忙活着弄一个带着好几个螺旋桨的“大飞机”。李辉看到老李,大声喊道:“爸,快来看我给你买了什么好东西。”李辉走到大飞机边,“这可是我和几个朋友用老婆本合买的植保无人机,一天就能给400亩水稻打药,你该淘汰手上的打药器啦。”
  “你这还是尽孝心了?”老李看着这个玩意哭笑不得,心里又满是疑惑。“得花不少钱吧?”
  “贵是贵了点,但以后好处大着呢。”李辉笑着挠挠头,又指了指身边的飞机,“您别看这空机也就20来斤,但能装10升的农药,而且一秒钟能飞几米,每亩田打药可都是按分钟算。”
  “是啊,您别小看这些无人机,一些特别大的机子可顶得上90个打药工。”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应和道。
  老李凑上前去,小小研究了一番,抬头笑着问:“这东西以前也没见过,学会怎么用,稻子都熟了?”
  李辉摆了摆手,“现在的植保无人机大多都是‘傻瓜式’的电动机,您要是报个班,也准能学会。”
  “我可不傻,赶紧让它飞起来看看。”老李越发好奇。
  这时,李辉身边的一个工作人员操作着遥控器,飞机慢慢转动升起。“您瞧,到时候在无人机下面的槽箱里放上农药,在控制器上打开摁扭,就能直接给水稻打药了。”李辉难掩兴奋地说,这无人机只要一天就搞定400亩水稻的打药工作,而且有专业人士根据病害精准调配剂量。
  “现在耙田都用铁牛了,打药也得有‘铁鸟’啊。”李辉决定再花一笔钱报名无人机操作培训班,自己和师傅学习操作无人机,等拿到了无人机驾驶证,就在200亩的田里试试。
  很快,老李家进了个能打药的“遥控飞机”的消息传开了,周边的村民都过来一探究竟。“老李家打药不下田,这可厉害了。”
  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其实老李心里也嘀咕。
  报班参加培训,顺利通过考试拿到无人机驾驶证的李辉,现在已经能熟练地操控植保无人机。就这样,李辉根据服务企业给出的合理农药配量,在200亩的早稻田里使用无人机。
  终于到收成的时候,父子俩算起账来。没想到,两块稻田的产量相当,但用植保无人机打药的200亩节省了近30%的农药用量。不请工人也让老李省了不少,以前雇人打药每亩就要12元,现在无人机每亩只需要2-3元。
  “有的时候,想偷懒才是第一生产力。”李辉向父亲证明了自己。
  看来这无人机还真能省钱,老李家的无人机成了村里的“香饽饽”,村民都找李辉帮忙。种了40年水稻的老李,也报名参加了操作培训考证。
  后来,李辉把自家的水稻扩大到600亩,家里3个人就能轻松打理。他还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购置了插秧机、收割机和干燥机,做专业的农事服务。合作社还帮收购社员的稻谷,卖给米厂或者粮食公司。
  这下老李比以前悠闲了许多,逢人就说,“60岁的人了,没想到还学了一项这么有用的技能。”
稻田养肥鸭,绿色大米火了
  李辉的水稻种植合作社发展得越来越大,成员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效率,李辉购置了6台干燥机,一天就能干燥60吨稻谷,每到收获季节,合作社里总是一番热闹景象。
  可热闹的背后,烦恼来了。去年,李辉发现收来的稻谷品质参差不齐,送去大米加工厂总被挑出不少次质稻谷,价格怎么都上不去。
  “每家每户选种品种、施肥方法都不同,怎么可能种出品质一样的水稻。”经验丰富的老李看着一筹莫展的儿子,一语道破个中原因。
  李辉决定去调研合作社成员的用肥方式。不问不知道,原来有的社员只使用尿素和BB肥;有的社员图方便省成本,在耙田期和返青期施肥之后就不再追肥了;有的社员还是种的以前的老品种,产量怎么都上不去。
  另一边厢,李辉看着超市里高价的品牌精米,心里很不是滋味。老李看着儿子整日为这件事苦恼,几天里,一直也不怎么说话。
  一天,李辉又在田间踱起了步,四周是一堆一堆的水稻秸秆。忽然,远处有四个人大步走来,边走边指指画画,带头的正是老李,旁边是村委会的陈主任。
  “这里水土环境是我看过最好的!”其中一名穿着夹克的陌生人说。几天前,老李悄悄找到了陈主任,讲出了儿子的烦恼。经过多番联系,这天,陈主任带着一位专做绿色大米品牌的加工企业老板来察看。
  这位王老板打算在村里建设绿色种植基地,提供技术,帮村民垫付种子和有机肥的费用,只要农民按照标准来种植,稻米收购价都会比市面上高。
  “种得多不如种得好,绿色标准化种植才是今后的方向。”李辉听了王老板的投资规划,很兴奋。随后,合作社就和王老板签署了协议。
  一切都是按照A级绿色稻米质量的技术标准来种植。
  如今,村里建起了上百个鸭舍,鸭稻共生的生态种养技术让种植户种出好大米的同时还增加了另一份收入;家家户户的稻田里都架设了频振式杀虫灯,化学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少;建设沼气池施有机肥,稻米品质大大提高。
  收入稳定提升才是实实在在的福利。这天,按照标准化种植的第一造水稻成功被王老板验收。为了鼓励村民继续提高标准化种植的意识,今年王老板的收购价达到了210元/百斤,比市面价整整高出40元/百斤。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只要价格高了,咱们种田的积极性也就高了。”李辉看着经过自己努力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骄傲之余也干劲十足,他打算明年继续和王老板合作,扩大绿色种植基地规模。“相信有一天,我们的优质水稻也能卖出水果价。”
  看着李辉越来越有冲劲,老李也不甘落后,用手机注册了个微信账号,还在朋友圈推销起自家种植的绿色稻米。
  “你瞧我的朋友圈!”老李高兴地展示着自己的手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