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一从整地栽植到施肥,都为村民们进行全方位的一条龙技术指导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2018年,广东将安排167.85亿元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广东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农技推广网络,也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和较完善的农技推广机制,农技推广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这背后,是一群将青春奉献给土地,却乐此不疲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在他们身上,有吃苦耐劳,有贡献突出,也有无私奉献。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构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事业的一幅群像图。
●向自己喜爱的人敞开心扉,热情地置身于家人、朋友之中,彼此关心,分享喜悦。
●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我只是尽自己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作为驻村农技员,当罗德一知道自己获得全省2017年驻村帮扶优秀农技员通报表扬的时候,只是淡淡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从20岁刚出头到现在40岁,罗德一从事农技推广员工作已经整整20年。
二十年,也打磨出了一个“有路数”的驻村农技员。
“有路数,会给我们进行各种果树种植技术培训,可以说没有他,我家的果场就发展不到那么好。”2006年,贫困户张均在信用社贷款10万元,从10亩地开始,走上了发展油茶产业增收致富之路。
“选油茶苗、修建与油茶种植基地相配套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每次罗老师对我们进行培训,我都会去,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也让我家更快地脱了贫。”周均说,如今,成功种植油茶树100多亩,进行有机灌溉后的油茶树长势迅猛;2016年底,丰产期每棵油茶树可以结油茶果10公斤,晒成干油茶籽约2-4公斤。按照出油率23%来算,油茶树一亩平均可产山茶油约50公斤,收入将近5万元。
“夏季复垦有助于油茶生长,大家一定要抓住机会,为油茶生长‘加加油’。”在山口村的油茶种植基地里,驻村农技员罗德一正在耐心地为农民们讲解油茶种植知识。
听说农业专家来了,村民们纷纷赶来学“手艺”。站在罗德一身旁认真做记录的油茶种植大户刘伟军说:“今年,大家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很高,全村油菜种植面积超过了2000亩,谁也不想错过田头学技术的好机会。”
在油茶地里,罗德一从油茶地的选择、整地,到栽植、抚育、施肥及病虫害防治,都为村民们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
“听说油茶生长还‘认地方’,我们村的土质适合种油茶吗?”种植大户蓝云问了一句。罗德一笑了笑说道:“我来之前,对山口村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了解,你们这的油茶种植基地坡度较缓、高度适中、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壤以红壤为主,是种植油茶的好地方。”他的一席话给大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培训很快过去了,罗德一的讲解让村民们长了不少知识。村民林张伟说:“油茶种植是项技术活,专家能到田头来‘传经送宝’,我们农民的信心更足了。”临走前,罗德一不忘给村民们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我们每个月至少会到村上五次,向村民进行油茶种植技术现场培训。”而说到现场培训,罗德一打开了话匣子。
“驻村的时候,遇到村民求助过各种关于油茶种植的疑难病症,这些都是最好的现场培训机会,能让种植户学会平时该注意的施肥搭配和农药使用规范。”罗德一回忆道,今年1月,接到了种植户罗弟的电话求助,“说是家里的油茶出肥害了。”挂断求助电话后,罗德一立即赶往罗弟家中,经过现场勘查和了解得知,是由于罗弟前期使用了含氯的复合肥。“我到现场的时候,超过一半的油茶树都出现了肥害,这不仅是一次现场培训,也是教训。”罗德一表示,驻村过程中,还曾多次遇到肥害药害等问题,希望通过知识普及,让村民们能够更科学地进行油茶种植。
“油茶树跟大部分的农作物一样是忌氯作物,茶树的含氯量较高,范围约2-6克/千克,其中老叶的含氯量大于新叶。当老叶的含氯量大于8克/千克、嫩叶含氯量大于3克/千克的时候,会产生生理障碍。新梢受害时,先枯萎后变黑,并有茶叶发酵气味。茶树氯害表征与旱害、病害、药害、肥害相似,要结合现场调查与化学分析严格区分。氯害轻的茶树要及时修剪,局部换土可使茶树恢复生长。”罗德一对茶树的施肥用药管理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能干事,很有心。”村支书张坤对罗德一的工作评价很高,据张坤介绍,作为驻村农技员,罗德一还与各级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联系,在全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让村民能够在农闲时间进行“充电”学习。
“泥腿子”的能耐
李光是“半道出家”的农技员,原本是办公室职员,2002年调到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后,15年来扎根农田,在示范里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直观地展示给农户,让农户能看得见、学得来、上手快,避免种植风险。
●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李光说自己其实就是一泥腿子,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任职的第四年,他第一次遇到了“大麻烦”。那年4月,全省水稻条纹叶枯病突然大面积发生。这是一种病毒性病害,一旦感染,没有特效药可以防治,对水稻生产影响非常大。
由于水稻种子是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供应的,很多村民认为就是种子的问题,他们找到李光要求解决问题。“事实上,我们的稻种没问题,都跟厂家签订了定销合同,当时供应这种水稻主要是考虑到稻米非常好吃,又香又软,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抗条纹叶枯病,而当年这种病正好在全省大面积发生。”李光说。
为帮助农户减少损失,李光在一线前后奋战了两个多月,“每天到田头去跑,指导村民怎么防治,怎么加强后期管理。”下田指导的途中,李光还要忍受村民的责怪,但他没有叫屈叫苦,“水稻出了问题,村民也着急。”有时候刚刚从田里回来,一身的“狼狈”,有不了解他的人,笑称“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农技站的”。
在李光的坚持下,当年的水稻后期管理到位,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产量跟上一年比没有下降。”
●组建“秧保姆”合作社
李光说,当农技员的15个年头,他最开心的事就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让村民能安心外出打工。
2010年,在李光组织下,所在镇率先组建了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水稻生产社会化一体服务,“说简单点,就是成立一个公司,帮村民种田。”最初服务内容少,主要帮村民育秧、插秧。到了2012年,李光开始试点“植保社会化服务”,进行病虫专业化防治,以解决水稻大田生长期间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2016年,李光牵头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目前,该服务组织已覆盖到全镇。2017年,水稻抽穗扬花期间,稻瘟病、稻曲病高发,一些农民自己防治的田块发病重,而植保专业合作社防治的田块几乎没有发病,稻粒金黄,全镇13个丰产方比上年增产200斤左右,“这让我们的专业合作社有了很好的口碑。”现在合作社农户已从最初的10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5400多户,服务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到现在的两万多亩,每亩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230多元,全镇每年可增收450万多元。
●用农机减轻乡亲负担
办公桌上堆着厚厚的《现代农机与装备》《农业科学技术》等杂志和一副老花镜,让李光看起来像一位学者。打开他的办公桌抽屉,里面的测尺、扳手、螺丝锥、电流表等机械工具又让人对他的职业琢磨不准。
妻子说他是一个“土”人,整天跟农机打交道,下乡回来从头到脚都是土;村民、农机手和同事却说他不土,是个有水平的农机专家。15年来,他改进农业机械20多台(件),编写各类科普宣传材料30余种。
从新技术引进、试验到示范,从新机具安装调试到维修保养,李光总是自己上手示范。讲科普、做宣传、搞培训,他的足迹遍布全县乡野。
李光的用心及成果,大大方便了乡亲:对330型机械翻转犁进行改进,使入钩、翻转更顺畅,避免了空耕现象发生,作业效率提高20%;对马铃薯播种机进行了多项改造,避免了一穴多株现象发生;对东风收获机拨禾轮进行改进,降低了收获损失……
李光最初的心愿正在变成现实,所在镇的农机化实现巨大飞跃:从2002年到2016年,农机总动力从4.8万千瓦发展到10.6万千瓦,各类配套农机具从546台(件)发展到2910台(件)。化肥深施、机械铺膜、玉米单粒点种、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从示范推向了大面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