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议|
新闻背景:近日,由武汉大学中部发展研究院主持的《新时代中国农民工回流情况》问卷调查,被武大学生媒体《新视点》曝光存在造假现象——因问卷回收时间紧迫,很多学生只能填写假地址,或冒充农民工填写答卷,有的则在武汉大学供需撮合平台群里发悬赏公告。这引发轩然大波。(3月25日《现代快报》)
王军荣:问卷调查造假不是个别现象。究其因,其一,调查造假很难被发现,这次不是因为情况特殊,且有正义感的学生反映,恐怕很难暴露调查造假;其二,调查造假缺乏有效监督。对于调查问卷的真实性有多少人会去一一核实;其三,调查问卷造假缺乏严厉的惩罚。即便是被查出造假,又能追究谁的责任?往往是以下不为例为应付。如此,也就纵容了调查造假。
调查问卷设计科学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真实性。可以说真实性才是调查问卷的生命。但如何保证?除了有效的监督,除了相应的惩罚,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以及经济保障。
任然:这次事件发生在知名高校,更有着特别的警示意义。一方面,学生被动参与调查问卷造假,若没有学生媒体鼓起勇气曝光,其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影响或还在其次,危害更大的是,这对参与学生日后的学术态度乃至价值认知,都将可能形成负面暗示。另一方面,名校的垂范效应,也会将其恶劣影响放大。
针对该事件,武大校方的表态,应该说及时而端正。但之于整个社会层面,由此事所折射出的调查研究之风,尤需更深刻的审视。对学术课题中的问卷调查,特别是承担了政策调研任务的问卷调查,应力保专业、严谨,这不仅关乎学术诚信,也间接关联公共政策质量。这也需要学术机构和社会多些“洁癖式态度”,对造假零容忍,对学术或调研的严肃性有起码的敬畏。
如鹿慕溪:如果问卷调查作假随便填填,那总结出来的结果还有多少可信价值?耗费的时间精力制作问卷、搜集样本,这不成了自欺欺人吗?可以想象,因为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大量农民工填写问卷,所以“赶鸭子上架”让其他大学生代劳。这也说明社会调查不是个容易事,调查团队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目标,但无论如何,都不能造假。
楚彧:“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是武大校训,从另一层面讲,校内学生媒体敢于对问卷调查涉造假曝光,当是一种对学习核心精神的维护,而事件曝光后学校的整改表态,也是诚恳可嘉。值得反思的是,面对一份小小的调查问卷,折射的是治学精神和学术态度的严谨。而如何培养传承并践行“求是”的学风,尤当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视。否则,任由数据水分,一应的研究结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