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死亡率高叉尾鮰发病高峰来临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3月27日版次:11

  病鱼体表溃疡或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褪色斑。

  作为2016年养殖最火的一条鱼,叉尾鮰价格曾经高达12元/斤,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徘徊于5元/斤的成本线边缘,去年12月底,斑点叉尾鮰结束了半年的低迷行情终于回暖,在今年3月初暴涨至7.3元/斤,让广大养殖户信心大增。笔者了解到,个别产区近期出现大量发病死亡案例,呈现发病急、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的特点。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神山养殖斑点叉尾鮰十余年,最近5年大部分罗非鱼塘和草鱼塘又转养斑点叉尾鮰,当地叉尾鮰养殖面积迅速扩大。据了解,神山地区斑点叉尾鮰养殖塘平均水深1.6-2.0米,增氧能力0.4-0.6千瓦/亩,放养密度3000-8000尾/亩,苗种全部来自湖北,一般在5-9月份放苗,规格不一,每斤几十尾至上千尾都有,大部分投喂本地厂家的罗非鱼料。
  据当地养殖户反映,前几年养殖问题较少,主要是以肠道问题为主,部分也有“爆头”和败血症的症状。2017年5月开始出现烂身,发病急,死亡量很大的情况,2018年气温回升较早,2月份就开始发病,水温20℃左右,发病规格不一,大鮰鱼(2-3斤/尾)发病为主。目前该地区池塘发病率30%以上,高峰期每口池塘每天死亡15000-20000斤,病程长达10天以上,常规消毒、内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个别池塘大量换水后死亡量下降较快。近日利洋公司对此做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与大家分享,希望能提供参考帮助。
◎主要症状
  病鱼头部和鳍基发红,有的肛门红肿外突;体表溃疡或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褪色斑;解剖见病鱼肝脏花肝或有出血斑点,脾脏发黑、肿大,肾脏肿大,胃、肠出血,有的肠套叠。
◎实验室检测
  取四尾病鱼的肝、脾、肾、溃疡处肌肉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做细菌分离培养,并取肝、脾、肾用95%的酒精固定做病毒检测,另取肝、脾、肾、肠用波恩氏液固定,做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检测结果显示,四尾病鱼的肝、脾、肾、溃疡处肌肉都分离出细菌,其中三尾分离出气单胞菌,另外一尾分离出迟缓爱德华氏菌;PCR检测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结果均呈阴性;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肝组织变性、细胞肿胀为主;脾组织淤血、出血严重,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肾组织变性、水肿,有坏死;肠组织多量淋巴细胞浸润,肠上皮断裂有坏死。
  从发病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来看,初步诊断是细菌性败血症引起的发病和死亡。
◎用药处理情况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气单胞菌对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较敏感,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常见抗菌药物都不敏感,实际治疗过程中一般常见抗菌药物内服治疗效果都不明显。内服效果不突出,可能是平时抗菌药物使用频繁,菌株已产生抗药性,高剂量才有一定的效果。
  从病鱼解剖情况来看,病鱼肝脏健康状况差,加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需慎重,可能加重死亡,可内服保肝药物,调理肝脏,再内服治疗。从利洋药店处理结果来看,对于进排水不方便的池塘,使用改底、调水、解毒药物,对病情控制有一定作用。对于水质差的发病池塘,治疗疾病的同时,必须调节水质,才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分析
  近几年全国各地斑点叉尾鮰成鱼在春季出现大量发病死亡,一般为广东2月份、湖北4月份、江苏4月中下旬到5月上中旬发病,发病水温在15-25℃的较低温期,20℃左右可能是高峰期。
  本次调查检出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没有检出叉尾鮰发病率较高的鮰爱德华氏菌。各地的发病症状基本相同,发病急,死亡量很大,一般来不及内服抗菌药物治疗,或因水质问题、细菌抗药性问题或鱼体肝脏问题效果不明显。
  □利洋水产 肖艳翼 杨奉财 张文文 戚瑞荣 雷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