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新时代的植物医生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3月31日版次:03

  工作人员在排查农村臭水沟。

  何自福在指导青年科技人员。

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策划:陈永何秀古胡念飞钟小雄统筹:喻淑琴邹文平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喻淑琴实习生郭海欣范平珊
  人生病要看医生,瓜果蔬菜生病了怎么办?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农田庄稼的守护神,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植物保护的第一线;他们是黄土地上的常客,不论烈日暴雨,只要有病虫害发生的地方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他们通过与大自然无声的交流为土地与作物开出良方,解决农户的燃眉之急。
  他们就是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下简称“植保所”)的科技人员,小至病毒细菌,大到害虫草鼠,都逃不出他们的“五指山”。
击退农作物病虫害为舌尖美味保驾护航
  每当农作物拉响警报,植保所总能听到。
  “毒菜”事件,虽然过去30年,现在听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广东经济飞速发展,广东蔬菜产业也渐入佳境,菜场与蔬菜生产基地层出不穷。然而,大面积的连续种植招致了严重的蔬菜病虫害,生产者不得不使用大量农药驱虫,滥用农药的行为引发“毒菜”事件,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为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植保所在国内率先试验与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蔬菜用农药,研发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并推广应用,全面推动了广东蔬菜安全生产,成功化解“毒菜”之害。从无公害生产到绿色和质量安全生产,植保所几十年如一日地为蔬菜业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广大群众的食菜安全。
  茂名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2016年,茂名市电白区遭遇荔枝假药事件,荔枝大量减产。一边是农药带来的安全危机,一边是荔枝蒂蛀虫的长期困扰,果农们陷入惆怅。
  2017年4月,植保所的一群“植保医生”来到电白区驻点帮扶,对荔枝蒂蛀虫进行持续监测,控制住虫害,给果农们送上一颗“定心丸”。电白区荔枝落果问题、茂南区黄皮虫害问题、高州荔枝蒂蛀虫问题……不少植保难题在专家们手中得到有效解决,植保所的徐海明博士欣慰地表示“办了一点事”。
  稻瘟病、白叶枯病……就水稻而言,每一个病症的出现与流行,都会启动植保所水稻病害防控研究室的新一轮探索。为了保证水稻业的产量与质量,植保所选择科学布局抗病品种与综合防控“双管齐下”,通过研究抗病基因,成功育成“美优9822”、“白丝占”等抗病优质新品种,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抗病资源,从源头上解决病害问题。
  对我国农业来说,病虫害并不是稀有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高湿的广东尤其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常年发生的农业生物灾害种类近400种,造成严重危害的超过60种,如柑橘黄龙病、作物青枯病、小菜蛾等重大病虫草害频繁爆发,广东成为我国农业生物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植保所作为广东植物医生的领头团队,肩负起守卫农作物健康成长的重任。
  专家们研究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区域性小菜蛾抗药性治理策略、香蕉三种重要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植保所有13个研究室,各研究团队根据地方不同的植保需求,有针对性地研究作物病虫害致害和成灾机理,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植保新技术研发。
  “病害的发生常是毁灭性的,”植保所所长何自福告诉记者,“植物保护的关键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控,预防的重点是防病虫栽培。过去和现在的需求不一样,品质和安全是第一位,但产量也要权衡。”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助力乡村振兴
  继PM2.5后,农业面源污染成为热议话题。多数人只知道面源污染危害环境、污染水质,但对其本质却一知半解。农业面源污染究竟是什么?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理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如臭水沟、死水河等。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严重制约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2016年统计数据,由于广东农作物复种指数高,广东的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居全国首位。研究表明,已使用的农药中,有60%左右的药液未发挥作用,直接流失到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控制面源污染成为当务之急,化学农药的合理使用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
  广东农业面源污染引起了多方关注,“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在2012年成为国内首个利用世行贷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为了使这个投资规模达到13.2亿元的项目发挥最大作用,推进农药和肥料科学使用、加强病虫害管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品种等,世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首席专家林壁润研究员带领团队,共做出二十多个方案。通过不断走访,与世界银行专家和农户进行双向沟通,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筛选出一套最合适的补贴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发全程信息化管理的补贴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配方肥、高效喷雾器。同时,在每个村设立项目技术助理,对技术助理实行绩效评估和激励,调动其积极性,使农药和肥料科学使用技术能够真正落实到田头。
  2017年,实施项目的县共28个,项目区推广面积达76万亩,参加项目的农户有31547户。项目区减排控污效果明显,农田减施农药20%以上,减施化肥14%以上,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与农业结合,更多适合未来农业的植保技术将被开发应用。在一些项目区的农田里,“鱼虾戏于稻苗下,泥鳅蚯蚓泥里爬”的场景已不陌生,“惊起一滩鸥鹭”的美景不时出现。
  林壁润认为,治理的关键在于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研究制定农药安全合理使用标准与农产品安全生产规程。事实上,这正是植保所专家努力开展的工作。
害虫天敌引进来入侵生物多设防
  害虫越来越难治?不妨试试天敌昆虫“以虫治虫”。荔枝园中,不少散发着难闻气味的虫子停留在荔枝树上,专家把一张粘满虫卵的小卡片挂到树上,那些虫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天敌——平腹小蜂在靠近。
  专家手中的小卡片是植保所研发的“平腹小蜂释放卡”,专门对付荔枝和龙眼的害虫——荔枝蝽。荔枝蝽也称“臭屁虫”,专门吸食荔枝和龙眼的嫩芽、花穗和幼果汁液,导致落花落果,许多果农对此表示很头疼。
  “如果用农药防治,这个时间会杀死正在采蜜的蜜蜂,且每月要喷几次,严重破坏环境,同时杀死别的益虫。”植保所生物防治专家李敦松研究员说,“平腹小蜂是荔枝蝽的天敌,作为卵寄生蜂,它将卵产于害虫卵内,使其无法繁殖下一代,就能达到‘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目的,是有机荔枝生产的配套技术。”
  植保所在生物防治研究领域已深耕数十载,其前身是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当时“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教授任场长,在甘蔗虫害猖獗、农药缺乏的情况下,蒲教授带头开展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研究,效果显著。如今,这些天敌的引入,不仅对害虫的数量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其安全无污染的特性也对环境表达着莫大的善意。
  除害虫天敌外,入侵生物也是植保所专家们研究重点之一。
  植保所入侵昆虫防控专家吕利华研究员表示,“所谓入侵生物,就是因特定原因从原环境被引入到新环境的外来物种。它们在新环境中迅速发展繁衍,抢夺食物和空间,造成本地生物的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态失衡,给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吕利华表示,生物入侵团队成立于10年前,当时我国的生物入侵已日渐严重,广东因进出口贸易发达且邻近东盟各国,成为全国入侵种类最多、频率最高的省份。植保所成立东盟协作组,并牵头与广西、海南及东盟4国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组建科技合作平台,立足华南,监控到东南亚,为解决广东及东盟各国生物入侵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在防治体系构建方面,植保所也交出了成绩单——“防控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获广东省2014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
  福寿螺、烟粉虱、食虫果……随着防治技术的推进,这些入侵生物想顺利进入我国境内,必先迈过“安全关”。
人物
何自福:心中印着植保地图
  在采访过程中,何自福分享了自己从“农村小子”逐步成长为植保专家的经历。出生于安徽农村的他,从小就萌生出探索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新出路的想法。完成大学课程后,何自福到基层工作了3年,包括作物病虫害测报在内的大量实践经验使他迅速成长。后来,热爱植保的他考取硕士、博士,最后进入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
  谈到植保困扰、防治新技术,何自福总能信手拈来,他的脑海里仿佛有一幅广东乃至全国的植保地图。他常常强调,要做好科普工作,服务三农,解决农业、农民和相关企业的问题,必须深入到农村和农民当中去,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将技术束之高阁。
  何自福爱给植物看病,还爱科普。前年入夏,受高温和雷雨天气的影响,广州市花都区文二村槟榔香芋种植基地的芋头出现霉斑和腐烂等现象,经过基地负责人与镇农业部门多次联合诊治,病虫害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何自福一行前往基地查看病虫害情况,除了收集病苗、分析芋头生长态势、提出详细解决方案,还指导农户如何防治和合理用药,为农户上了一堂特别实用的课。
  “不要扩大农药使用范围和提高施用浓度,采摘前7-10天要停止用药。”,这位认真的植保专家走到哪都要传播合理用药和科学用药知识,用他的责任意识感染了不少人。多年前,台山地区种植的蔬菜病虫害问题严重,农民求助于当地的农药经销商,但不见疗效。针对这个情况,何自福特地去“打了个转”,发现一些农药经销商误诊乱治,导致菜农用药多、乱用药现象,在此之后,为农民举办培训讲座时,他都会反复向农民强调道德良知和责任意识。
  谈起所里的13个研究团队,何自福如数家珍。未来,他希望有更多年轻力量加入植保领域,为缤纷多彩的植物界和舌尖美味保驾护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