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农业企业相比,双丰收联合社配送的产品均来自本地,既保证质量又可溯源。
|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系列报道|
南方农村报记者 郑展能
“综合各成员之力,双丰收联合社建成涵盖全市过千种农产品的展示展销中心。而更具意义的是,我们还将不同产业合作社的米、肉、鱼、菜等产品打包起来,以综合齐全的套餐形式,与市内的企业、银行、学校等开展团餐直供直销,开拓合作社业务的综合发展。”
据悉,因为产品种类单一、资金薄弱,单个合作社的竞争力在逐步减弱。而涉及不同农产业的合作社相互联合,共同成立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综合农业正成为新的潮流。在河源这个农业大市,河源市双丰收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下称“双丰收联合社”)相关负责人凌雄斌告诉记者,通过联合种、养、加工、流通等不同产业的合作社开展团餐直供直销,该社开拓出了前述的新式综合发展道路。
联合本地合作社
创建农产品流通中心
据介绍,双丰收联合社成立的初衷,是要打破单个合作社的发展局限。“一家合作社只种养一两类农产,但许多买家都希望能在一个地方买齐需要的产品。”凌雄斌说,无论在产品的丰富程度和资金力量上,单个合作社都无法做到。
因此联合不同产业的合作社,共同组建产品齐全的商城十分必要。于是2012年凌雄斌联合当地5家合作社,共同发起成立双丰收联合社。
双丰收联合社成立后,凌雄斌马上着手创建农产品齐全的大型合作社商城。2014年,在河源政府的扶持下,双丰收合作社打造了集合河源五县一区各类“土货”的集中展示与销售的大平台--河源市农产品流通中心。
该中心是河源首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中心,占地5000平方米,整合了河源13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优、特、新等共1067种农产品进驻,吸引了全省各地品牌农业企业进驻,形成全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一站式”展示展销中心。
产品齐全,让双丰收联合社的农产品销售生意从单一走向综合,而各类产品组合的套餐销售模式,更让其销售规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采取“线上线下+旅游服务”的经营模式,河源市农产品流通中心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产品实体店交易平台和农产品服务平台,实现了年销售额从2014年的800多万元发展到2016年的1.6亿元,20倍的增长也让其成为了广东省合作社发展的一面旗帜。
发挥可溯源优势
抢占企业饭堂新市场
目前,双丰收联合社正执行下一步的业务尝试——利用冷链配送,开展团餐直供直销。
“去年开始我们饭堂每天伙食用的鱼、米、肉和菜等食材,就是由双丰收联合社进行团餐配送。”河源市国家税务局机关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该局后勤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后的新尝试。
据悉,以往该局饭堂的食材由后勤采购人员寻找不同的供应商分散采购。“然而这样采购既不规范,也很麻烦,因为是分散采购,食材也无法保证质量与安全。”因此,该负责人表示,去年开始,该局食堂的食材采购进入了社会化招标流程,寻求一家产品丰富、食品安全新鲜的供应商每天配送食材。
这一改变,给双丰收联合社带来了新的机会。据悉河源市农产品流通中心除了各类农产品齐全外,同时还设有农产品信息采集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农产品配送中心5个功能区,在储存和运输上还配备了冷链,能够确保食材的丰富性、安全性与新鲜度。
“与一般企业到其他地方收购产品不同,双丰收联合社的米、菜和肉都来自于本地的合作社成员和养殖基地,既保证了食品安全,也能进行溯源。”该负责人说,双丰收联合社每天9点和15点分两批配送各类食堂需要的食材,因为产品都来自本地,如果当天的食材存在问题,还能立马进行退换,这是其他企业所不能做到的。
因此,双丰收联合社顺利赢得了该局的团餐直供业务。仅这一次尝试,联合社就得到了每月20万元的收入。目前,除了河源市国家税务局外,河源市建设银行等28家单位、企业也因为采购流程的规范化,与双丰收联合社达成团餐直供直销合作。这项新业务为联合社带来近8000万元的年销售收入。
在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人士看来,双丰收联合社的尝试,无疑为合作社共闯市场探索了新的业务模式,“各地合作社或许也可以通过联合,复制双丰收联合社的团餐直供业务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