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每天都要在基地里修剪苗木。
云南富宁县,在这个距离广东惠州一千公里的县城里,一棵棵脆柑幼苗正在梯田上茁壮成长。
4月29日,云南省富宁县板仑乡自惠东山瑶脆柑基地引进脆柑幼苗25000株,种植面积近400亩。基地的技术工人张登和李安祥随同返乡,将在家乡带领瑶胞乡亲一起种植山瑶脆柑。
曾经,富宁县的瑶族农户在广东惠东种下甜美脆柑;如今,这批瑶胞带着在广东学到的种植技术和脆柑幼苗回到家乡,带动乡亲脱贫。这种民间自发的扶贫模式,在富宁悄然孕育起一个全新的产业。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思敏 南方日报记者 徐勉 发自云南富宁
从惠东种到富宁,山瑶脆柑“回家”
“睡不够啊,没有时间睡觉。”自年前回到家乡云南富宁县种植山瑶脆柑,农户张登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5点钟起床,晚上8点才回家,下暴雨时我们就睡在车上。”
张登是惠东山瑶脆柑基地的一名熟手工人,也是第一批参与基地脆柑种植的山瑶族人。十多年前,年仅18岁的他走出云南大山,奔赴广西、珠三角等地打工。因身无所长,亦未碰到好机遇,张登一直做苦力勉强维持温饱。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种植贡柑的叶少东,随后便去了惠东果园帮忙。“果园里的老乡都是我带过去的,现在很多人全家老小都在基地生活。我把父母也带过来了,一家四口在果园管着两百亩的果树。”
山瑶脆柑是广东特产皇帝柑的一种,因种植工人多为山瑶族而得名。惠东基地里有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种植模式,脆柑种植已成规模。“脆柑基地采用工资+分红模式,我一家四口每年可收入十几万元。四年前就在家乡盖了120平米的四层新房。”张登说自己并不满足于此。2015年,他从基地带了200株脆柑苗回家乡试种,“是我姐夫种的,他完全不懂种植技术,但种出来口感还是很好。”这让张登有一种预感,山瑶脆柑在富宁或许也行。
去年,他放弃可观的收入,通过贷款向惠州基地购买幼苗,返乡创业。他想把这门技术带回家乡,把瑶族百姓在外创造的品种带回族里,带领家乡百姓一起脱贫,共同致富。
“第一年最辛苦。”今年春节过后,张登与两位老表一起租了约100亩梯田种植脆柑,目前投入约35万元。“第一年,只有付出,没有收获。”张登介绍道,脆柑种植前两年是无法创收的,要耐心等待,不能操之过急,“预计四五年内回本吧。”
从张登在县城的家到板仑乡郎六村的种植基地,有近一个小时的颠簸山路,但张登早已驾轻就熟。“为了省时间,中午用石头在地上堆个简易灶煮东西吃。”他坦言,在家里的这半年,比在惠州过得累多了。“再苦再累,想到是为家乡做,为自己做,就不觉得辛苦。”
成立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
“感党恩政策扶持年年增光,谢政德法律保护岁岁添彩。”一副横批为“红心向党”的对联贴在田间竹屋门前格外醒目。稻草为顶竹为墙,一张桌子一张床,这就是富宁底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脆柑种植基地里的简易住所,李安祥回乡做种植技术指导后,时常在这里午歇。
李安祥是叶少东在惠东基地亲手带出来的熟手之一,他与张登一样,都想带这门种植技术回乡发展。
板仑乡郎六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罗开益在进村入户调查时发现,村里多数人在广东的果园打工。经了解,罗开益对山瑶脆柑产生兴趣,“既然叫‘山瑶脆柑’,就应该在这里种植才对。”
苦于探寻郎六村扶贫产业发展的罗开益,到惠东基地考察后,认为该产业可行性强。于是,回村后迅速成立富宁底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计划引回李安祥等人进行技术指导。今年4月,罗开益第二次去惠东与叶少东洽谈,对方爽快地回应:“山瑶脆柑的原产地就该在你们那里!”
4月29日,富宁县板仑乡共计从叶少东基地引进25000株脆柑幼苗。为支持山瑶族回乡创业扶贫,这批幼苗引入价均低于市场价。目前,板仑乡共计种植脆柑约400亩,其中张登种植约100亩,富宁底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约300亩,均已完成幼苗移植。
按罗开益的规划,到2020年,合作社要种植5000亩以上山瑶脆柑。“一定要形成规模化种植。”罗开益时常翻阅资料,查找国外农产品不滞销的原因。“外国是有协会,有组织的,我们也要形成团队,以合作社的形式采购生产资料,提供技术和市场支持。”
“多数村民还在观望。”罗开益分析,村里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强,给土地流转带来一定难度,哪怕有资金参与种植,也担心后续销售和市场问题,迟迟不肯下手。但罗开益等人并不气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没有成绩他们自会评判。”
目前合作社仅有8人,由扶贫干部和村委会成员组成。但在听闻脆柑回到富宁的消息后,近日不断有农户前来咨询。对此,罗开益认为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现在全县的目光都盯着我们,只要这批成功,后面还有大批群众愿意加入这个产业。”
外出人员带技术返乡,探索扶贫新模式
国家一级贫困县富宁,由于历史原因,全县经济发展滞后,至今仍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产业。当前国内产业扶贫多由政府牵头,群众多被牵着走,参与热情不高。“张登、李安祥不一般,他们有为乡村造血的能力。”富宁县板仑乡乡长张昌波认为,村民自己设法回乡发展,不仅带回来了技术,更是惠及了族人。
随着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入发展,西部向东部输出的劳动力,通过学习先进技术,将技术带回西部,帮助更多当地人实现就地脱贫,已逐渐成为东西部扶贫新模式。张登等人回乡发展正是这类民间力量探索扶贫产业的尝试。
“他们去外面学习技术,开拓视野,回来带动乡民,比政府引导要好。”张昌波说,明年年底前,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都会有较大改变,这也将助力脆柑产业发展。
“要稳定、高质量脱贫,就要有产业支撑。”富宁县扶贫局局长农金念表示,当前政府也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早日打通村委会到村组的“最后一公里”。
民间探索扶贫模式之前在富宁县亦有例可循,八角、甘蔗、罗非鱼等产业皆是如此。农金念提到,现在正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阶段,许多贫困户因思想观念、自身素质等原因,始终未被带动起来。“希望这些成功人士回乡把其他人带动起来,通过他们生活改变的真实事例,其他人才更有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