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电影巨匠蔡楚生是汕头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5月24日版次:12

  菜楚生(左)与吴文华。

|岭南人物|
  今年是电影大师蔡楚生逝世50周年,这位拍出《渔光曲》的电影导演是汕头人。
  蔡楚生(1906—1968),原名蔡通,字茂楚,祖籍广东潮阳(今属汕头市)。他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拼搏,最终成长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者”。新中国建立前所拍摄的1300多部电影中,有四部电影最广为人知,除《姊妹花》是其师傅郑正秋所作外,其他三部《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会的早晨》均出自蔡楚生之手。法国电影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编写《世界电影史》一书时,曾评选出世界上最知名的200个电影艺术家,蔡楚生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人。
  1906年1月12日,蔡楚生在上海出生,6岁时随家人返回原籍潮阳生活。由于家境贫寒,蔡楚生只读了四年私塾,就被父亲送到杂货店里当学徒。一次,杂货店的账房先生夸赞自己11岁的儿子已经会写信了,嘲笑从乡下来的蔡楚生认不得几个字。这番话刺激了12岁的蔡楚生,他决心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他用包货物的旧报纸做课本,以广告画、商标纸为美术教师,靠字典刻苦学习。
  1925年,19岁的蔡楚生参加了“汕头店员工会”,组织了“进业白话剧社”,自编自导自演,积极开展文艺宣传活动。
  1929年,23岁的蔡楚生经潮汕老乡、著名导演郑正秋介绍,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当副导演,协助郑正秋拍摄《战地小同胞》《桃花湖》等6部影片。1932年,蔡楚生独立编导了《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等影片。
  遗憾的是,这些影片并没有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在那个群情激愤的年代,蔡楚生这种抒发个人情怀、小资产阶级情趣的影片遭到了左翼电影人的批评。蔡楚生也反省了自己的创作,开始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他还借鉴了卓别林的表达方式,对电影进行深入理解,将主张艺术的观念和大众心理结合起来,随后创作出了一部成功的影片——《渔光曲》。
  1934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猖狂迫害进步电影的白色笼罩下,蔡楚生以满腔热情,编导拍摄了轰动影坛的《渔光曲》。这部影片分两条线索交叉叙事,一条讲述贫苦渔民一家的悲惨命运,另一条讲述一个富家船主的家道中落。影片关注社会底层生活,将人民大众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蔡楚生做到了这一点。此外,蔡楚生还在《渔光曲》中制造了很多戏剧性的效果。
  电影《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后,连放84天,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的观影纪录。喜欢这部影片的不但有中国观众,还有国外的电影专家。1935年2月20日,影片《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得荣誉奖,电影展览会评委对蔡楚生做了充分的肯定,称蔡楚生勇敢卓越地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优秀品质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描写。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也使蔡楚生成为第一位国际知名的中国电影导演,那一年蔡楚生才29岁。
  从那以后,蔡楚生开始更多地关注百姓的苦难,并获得了更深刻的感悟,对自己未来的创作方向也有了清晰的认识。1947年,蔡楚生与郑君里联合编导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作品的思想性和拍摄技术都达到了艺术巅峰。
  《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全国上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据统计,从1947年10月至1948年1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连映三个多月,观众超过71万人次,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最高卖座率,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式影片”“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
  “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奋斗终生”,这是蔡楚生的人生追求。但不幸的是,一场空前的政治浩劫夺去了这位杰出电影艺术大师的生命。1968年7月15日,蔡楚生在北京去世,时年62岁,《渔乡儿女斗争史》是他导演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
  一代电影大师已经逝去,但人们并没有将他遗忘。在纪念蔡楚生诞辰100周年时,人们特意在蔡楚生的家乡广东汕头塑起了一尊蔡楚生的纪念铜像,缅怀这位伟大的电影巨匠。
□顾作义(选自《岭南家风》)

上一篇:地底下究竟有什么?

下一篇:三眼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