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呼唤审批制度改革的更多“马前卒”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5月31日版次:0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5月23日新华社)。
  现代社会,公权触角不断延伸、管理范围逐步扩大,无论是个体的生老病死,还是企业的兴衰进退,小到一张身份证,大到高楼平地起,无一不需要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无一不需要一枚枚鲜红的公章为之赋予合法性、颁发通行证。不过,对于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来说,行政审批并不是越多越好、程序越繁越好、标准越严越好。如果是那样,从经济角度观察,会让社会运行的制度成本不断增加;从效率角度考量,会与市场活力的充分激发背道而驰。一个健康的社会机体,其发展潜能首先来自要素流动的自由程度和市场发展的繁荣有序。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恰当作用,在于不断降低制度成本、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放水养鱼”,而不是设置过多行政审批事项、采用过高税费负担比率来“竭泽而渔”。
  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不能单兵突进,而必须与“放管服”改革实现无缝对接。也就是说,当“前门”越开越大的时候,“后门”则要越关越紧。通过无盲区、深层次、全周期的有效监管,让那些失范主体依法、及时、有序退出市场,或为之付出应该付出的代价;通过多角度、全天候、更便捷的到位服务,让审批行为从政府部门权力的显现方式转化为满足公众需求的行政产品。当然,无论是监管还是服务,人海战术、衙门作风都应当彻底摒弃,而要更多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被监管对象放在数字探照灯下,将政务服务搬到网络大平台上。只要轻点鼠标、动动手指,就能轻松搞掂,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在这方面,广东省刚刚推出的微信小程序“粤省事”便是范例之一。
  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不能各自为战,而必须彻底打破横亘于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政府信息公开形成了一种力量强大的倒逼机制。不过,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上,政府信息不仅应当依法对外公开,也应实现对内透明。搜集并确认社会公众与市场主体的必要信息,是行政审批的前提条件。然而,长期以来,受部门利益影响,很多政务信息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投射到审批环节,就是一些信息反复提供,一些材料反复提交,不仅浪费行政资源,更让办事者烦不胜烦。审批服务便民化,既要拆除那些不合理审批要件等障碍物,也要打破部门间信息阻隔的玻璃门,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不能碎步慢行,而必须体现大刀阔斧的力度和时不我待的意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事关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不仅必须要做,更要马上就做。要多些冲锋陷阵的“马前卒”,少些空发议论的“马后炮”。审批服务便民化,意味着要在审批事项、流程等层面做数量上“减法”的同时,还要在审批方式、作风等方面做质量上的“加法”。对于某些部门来说,前者需要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勇气,后者则需要现代治理的智慧和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动了谁的“奶酪”,无论利益如何博弈,对于老百姓来说,所希望看到的,只是“办事越来越舒心越来越便捷”的结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