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研究室科研骨干。
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果蔬加工团队带头人肖更生在桑园指导桑果采摘和种植。
摆放在超市货架上的普通果汁背后,凝结了研究员十余年的心血;数年前,登上南航的桑果汁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柚子皮也可以作为原材料,运用到日常卫生用品当中……
随着千百年来人类活动的进步,食物加工技术也被不断推向新高度。就很多食品而言,加工技术赋予了它们“第二次生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挖掘热带亚热带水果潜在的附加值,提高产品品质,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这就是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果蔬加工团队科技创新工作的动力源泉。
破解难题桑果产业大变身
岭南水果品目繁多,为什么市场上的果汁种类却屈指可数?“果汁加工不仅要处理好风味、营养和功能成分保留等问题,而且跟水果自身特点也关系密切,这其中需要大量的技术研究和丰富的实践摸索,绝非易事。”果蔬加工创新团队研究人员解释道。
“例如,把桑果加工成桑果汁。”上世纪90年代初,曾是传统四大蚕区之一的广东,随着工业化发展,传统蚕桑产业受到冲击而呈现萎缩和萧条景象。加工所寻求一条转型路,将目光投向桑果的综合利用。但作为聚合浆果,桑果皮薄汁多,极易破损腐烂,采果期短,鲜果难以贮藏,更别说多重工序加工了。因此,早期对其进行的加工尝试大都以失败告终。
虽然当时苹果、橙子等水果的果汁加工技术已逐步走向成熟,但桑果由于原料的特殊性,每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技术要求。与其他水果不同,桑果超过4小时不处理就会发酵,影响品质。因此,首先需要在田间地头建初加工厂,待初加工后再去加工所进行深加工。
“当时做农产品加工的科研条件非常有限,实验室只有一个水浴锅和一台天平。1999年试生产时,因条件限制,添置的桑果汁生产设备很简单,大部分靠手工,工作人员常熬通宵,生产基地的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负责桑果汁研发和生产技术的徐玉娟回忆道。她和吴继军、刘学铭等专业人才由加工所引进来填补加工领域人才缺口。终于,在全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桑果汁第一次成功试生产后,技术得到进一步熟化。“刚开始,我们只试着生产5吨,没想两个月不到就卖光了!”团队成员陈卫东说,“我们看到了希望。”1999年,加工所新增了基地并扩建了果汁生产车间。当年生产桑果汁80吨。“但卖了大半年都为卖到一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果蔬加工团队带头人肖更生研究员(时任研究所副所长)感慨地说,“那一次,才切实体会到搞科研和搞产业化,搞市场完全是两码事……”
2001年,研究所一个果蔬汁饮料现代化工厂在“广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崛起。同年底,广东果蔬深加工重点实验室正式在研究所挂牌成立。随即,以此为技术支撑的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研究发展中心也建成运行。“宝桑园”桑果汁以国内第一个大规模上市、第一个获绿色食品标志的形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宝桑园”商标也逐渐开始被大家所识,。从这一年起,产业化运营步入正轨,并渐入佳境。2002年5月,宝桑园桑果汁搭上了中国南方航空的航班,成为南航的“空中饮品”。
技术攻关传统产业新升级
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陈皮既是广东一宝,也是广东的一个传统特色产业。针对陈皮长期以来以手工作坊式粗放加工、农药残留、干燥效率低下、易霉变、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团队研究人员经过5年的攻关,集成创新了纳米鼓泡清洗、热风(泵)干燥、控温控湿贮藏与陈化、基于二维码的全程追溯等技术,率先实现了陈皮自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系列加工技术在江门新会陈皮村市场有限公司进行了转化,建成了国内首条陈皮现代加工生产线,改变了一直以来陈皮生产“靠手工、靠天吃饭”的现状,用现代化的加工技术实现了传统陈皮产业的转型升级。
“研究要以市场和产业为导向。”肖更生说,这种理念对果蔬加工团队的影响延续至今。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健康食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了解,果蔬加工团队之前主要研究解决食品加工技术问题,现在则更侧重于研究如何通过新技术新工艺让食品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研究涉及产品类型十分广泛,除了研究食品外,还应用柚子皮研发了具有强吸纳功能、又可降解的纯天然的日常卫生用品如卫生巾、洗手液、洗发液、护肤品以及肥料等生产用品。
创新引领优势产业增效益
岭南水果种类丰富,产量大、质量优,荔枝、龙眼和菠萝等更是其中翘楚,我国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而广东产量列居国内首位。
然而,由于加工专用品种和原料品质评价标准缺乏、加工核心技术与设备落后等突出技术问题,岭南水果长期以来主要以鲜销为主,加工比例低,产品单一,加上水果成熟期集中,气候高温多湿,水果采后损失率较高,水果产业的综合效益不高。加工技术和设备上的短板制约了岭南水果业的发展,同时也束缚住了岭南水果的脚步,让岭南水果始终无法走远。
“产业需求直接关系着科研成果转化。”广东省农科院果蔬加工研究团队早在十几年前就看到了岭南水果的困境,组成项目团队,开始对此进行研究。
受国外将鲜食和加工食品分开种植的“专门性”启发,果蔬加工创新团队花了10年研究“加工专用品种评价技术”,将100多个品种的荔枝分为鲜食、果汁、果酒、罐头等用途。肖更生认为,“农民有趋利性,水果积压卖不完才会低价卖给加工厂,这样对产品的品质有很大影响。农民应该根据鲜食、加工等不同用途行种植,政府设置保护价,给专门性品种提供最适合的种植生态。”
荔枝、龙眼和菠萝等水果味道好、营养高,但具强热敏性,加热易变色变味,制成果酒果醋品质不高,而制成果干用传统工艺能耗高、品质不稳定。即使如此,十余年潜心研究,加工所还是迎来曙光,收获了硕果。
据了解,该研究成果构建了不同荔枝品种的加工特性数据库和原料品质评价方法,建立了荔枝龙眼绿色节能干燥技术,实现了传统荔枝龙眼果干产业的技术升级。针对荔枝热敏性较强,传统热加工生产易褐变、风味劣变和二次沉淀等技术难题,发明了荔枝加工的非热杀菌技术、控温发酵、快速澄清、超声波-磁场陈化等新技术,研发了高品质荔枝果酒、荔枝果醋、荔枝乳酸菌果汁饮料等新产品,改变了一直以来岭南水果加工品单一的现状,实现了产品多元化、品质高质化、技术新型化。2006——2016年带动果农增收20多亿元,项目形成的岭南大宗水果加工关键技术已在广东、广西等5省24家企业推广应用,取得经济效益近30亿元。
此外,果蔬加工团队经过近20年的科研攻关,攻克了20多种果蔬的加工技术瓶颈,如陆河与从化的青梅、河源灯塔盆地的蓝莓、梅州的柚子与脐橙、信宜的三华李和山楂、韶关的百香果、河源的火龙果和柠檬、郁南的无核黄皮、广州与惠州的甜玉米、惠州的菜心、广西和贵州的葡萄、湖北的树莓等。
“我们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学家一定要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技术支撑,这样才有生命力。”肖更生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加工所果蔬加工团队科研及成果转化之路是一个值得参照的模板。乡村经济也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从而推动收入的高增长和经济的大发展。
记者观察
拒绝平庸,这个团队不一样
“枯燥、孤独、艰苦”是提起科研工作时不同岗位科研工作者的普遍心声。果蔬加工创新团队里的研究员也不例外,但又不仅仅是这样。
“把论文写在车间和工厂里,力争实现成果转化无缝对接。”这是果蔬加工创新团队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
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肖更生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在郁南河口镇下乡一年,教农民种桑养蚕。在桑果汁生产时,陈卫东、徐玉娟、吴继军等科技人员都住在桑果基地原汁加工厂。
“研究成果并不完全在研究室里研发出来。”吴继军说,车间和工厂是研究人员时常造访之地。如今响应科技下乡的号召,团队不少科研人员还驻点在各地食品加工企业,指导企业工人生产,“条件艰苦,但也值得。”
科研这条路,谁也说不好多久能摘得胜利的旗帜。长达数十年的研究过程中,孤独与枯燥仿佛是一种必然。所幸,踽踽独行间,成员们总能感受到果蔬加工创新团队给予的温暖。
一直以来,果蔬加工团队非常注重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对每个人都制定好培养计划,有着把“最好的东西给最需要的人”的传统。这样同心协力的团队合作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如家一般的关怀,也让他们对团队有了不一样的归属感。
“越是成熟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这大概就是加工所果蔬加工这群研究人员的真实写照吧。
策划:陈永 何秀古
胡念飞 钟小雄
统筹:喻淑琴 段冬洋 邹文平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喻淑琴
李思敏 实习生 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