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痕迹管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7月31日版次:02
|网议|
  新闻背景:据最新一期的《半月谈》报道,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痕迹管理”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半月谈记者采访时,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
  张涛:跑偏了的“痕迹管理”,对于基层工作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存在三大弊端。其一,劳民伤财。在“痕迹主义”的语境中,材料的厚度往往代表着工作的深度,一些基层干部为了体现工作扎实,将各种有用的和没用的材料都往档案盒里装,造成办公浪费。其二,弄虚作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往往要求限时完成,有时不同部门的检查还会“撞车”,导致基层分身乏术,只好连夜加班加点补材料、“造痕迹”。其三,影响作风。一些基层干部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用在保留工作痕迹上,自然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帮群众解决难题。有的驻村干部走访贫困户,问几个问题,拍几张照片就算“留痕”了事,村民对此很是反感。
  刘立峰:从很大程度上讲,“痕迹主义”在基层的流行,但根源不在下面,而在上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上级单位的地方政府及其各个职能部门,把责任和任务逐项逐条都下压给乡镇,且限时限量完成,还要留下图文并茂、相互印证的材料,乡镇基层干部只能忙于应付。因此,有些时候出现制造不实报告等应付上级检查评比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须注意,各种样式的形式主义,都是空耗资源,折损公信力,滋生不正之风的体现,须时时警惕、露头就打。但整治形式主义,也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而不是把责任全推给下面基层干部,揪几个典型就算了事。上行下效,上级领导在基层检查时接地气、不搞虚的,基层干部自然会“一身土,两脚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实干上。
  戎国强:无论是一个乡镇,还是一个村,凡是发展得好,群众富裕,哪一个地方是靠“痕迹管理”管出来的?说实话,一个好干部,一心为群众,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于为自己留下资料?不是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吗?好干部往往不会记得自己哪天做了哪些事,他心里只记住哪些事还没有干;而群众却清楚地记住了他的辛苦,他的奉献——留在群众心里的痕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痕迹。如果上级部门要真正了解一个干部,应该迈开双腿走到群众中去,走到田野里去,倾听群众的心声,察看作物的长势。不愿意接触群众,不愿意沉入基层的领导,就只有看汇报材料一个途径了。所以,“痕迹主义”其实就是官僚主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