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讯 1日,我省召开乡村振兴科技行动暨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推进会,会议印发了《广东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引导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三农”倾斜,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驱动力。
《方案》提出,到2020年,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到2022年,争取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6个、建设广东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个,以县域为主体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0个(一县一农业科技园区)。
到2050年,农业科技实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创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
《方案》指出,依托广州国际种业中心(种业小镇)和广州种业联盟,创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支撑现代种业发展。
《方案》指出,开展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联合攻关,围绕热带亚热带动植物重大病害,建立适应我省农业生物灾害和外来物种监测预警、生态安全评价与防控技术体系。在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稻瘟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柑枯黄龙病及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等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人才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方案》明确,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村镇,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入股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落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推动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等专业志愿者下乡与农村结对创业帮扶。
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着力形成农业科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机制。面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加大对乡土人才和创业队伍培养力度,建设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致富带头人。
注重经济作物机械化示范
《方案》强调,实施农产品高质量绿色生产技术转化。围绕广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转化平台,支持开展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修复、肥药减量增效、节水节能等技术集成和转化示范试点,示范立体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模式,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
加大水稻机插秧、稻谷烘干两个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发展。重点推广育秧播种机械、设施育秧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注重丘陵山区经济作物机械化示范,围绕广东省丘陵山区的柚果、柑橙、茶叶、南药、经济林等特色经济作物,促进山地种植产品采运设备、节水灌溉、施肥、植保和产后处理机械化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
建设广东特色作物专业镇村
《方案》要求推动科技对口帮扶,围绕贫困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中亟需的科技需求,搭建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平台,推进科技扶贫产业基地建设在贫困地区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主体,形成农村创业创新扶贫新模式。
围绕广东特色10大作物丝苗米、荔枝、菠萝、柑橘、香蕉、龙眼等“10+N”产业建设专业镇、特色村、专业村。
推进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实施科技特派员扶贫“百千万”工程,鼓励科研院校、科技园区与贫困地区对接,组织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千村大对接,万人进万村”,开展科技精准帮扶结对,引导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全省贫困村“全覆盖”,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生产技能,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关报道详见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