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椎体定位打钉误差小于1毫米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首例机器人脊柱手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8月21日版次:12
  南方农村报讯 “好,可以置入下一枚克氏针……”日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手术室内,骨外科沈慧勇教授带领着团队,操作着手术机器人将一枚克氏针准确置入患者老唐的椎弓根中。
  65岁的老唐因腰椎管狭窄出现反复腰腿痛,难以忍受。沈慧勇团队为老唐设计了神经根减压术,并利用骨科脊柱机器人“欧博士”(ORTHBOT)作置钉内固定。据悉,“欧博士”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脊柱手术智能机器人,是硬组织手术机器人的代表,不仅能规划钉道,还能自动打钉子,大幅提高了手术效率,也减少了患者的术中辐射。
机器人引导打钉固定
  65岁的老唐因反复腰腿痛、行走困难入院,经检查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因病情较为严重,老唐需要接受减压手术,解除局部神经压迫,并作置钉内固定,预防椎体滑脱。
  沈慧勇教授团队接诊后,认为可以采用新的骨科机器人“欧博士”,给老唐完成置钉手术。
  据介绍,置钉是脊柱外科的基本技术,但由于脊柱解剖复杂,置钉的定位和操作难度较大,患者可能面临置钉不良导致的并发症。“涉及置钉的脊柱外科手术要解决三大难题:显露视野有限,手工置钉精度较低和不稳定,对医生技术的考验。”沈慧勇教授说,借助机器人的“一臂之力”,可以大大提高手术的精准度。
  术中,“机器人医生”的机械手能精确模仿人手动作,随着机械臂移动,机器人准确引导并为患者置入数个椎弓根螺钉。
  手术历时大约两小时完成,较以往缩短了约一个小时,而且术中X线照射减少80%,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术后复查X光片,全部克氏针均已精准定位。老唐目前康复良好。
首次用于脊柱手术
  业界认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骨科手术开启了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时代。我国已有骨科机器人进入临床,但以往这些骨科机器人仅用于四肢骨科手术中,尚未在脊柱手术中使用,“欧博士”填补了我国脊柱手术智能机器人的空白。
  据介绍,“欧博士”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脊柱手术智能机器人,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一样的,“欧博士”专治“硬骨头”,是硬组织手术机器人的代表。
  一般骨科机器人只能根据导航定位系统,为医生提供准确的导针置入路径,医生再按照这个路径置入导针。而“欧博士”不仅能设计最理想的导针置入路径,即钉道,还能主动准确地打导针,减少了医生的工作量。其自动置钉、术中实时监视、破壁保护等诸多功能,在国内外均属首创。
  沈慧勇教授表示,“欧博士”可实现规划与实际进针精准定位,误差在1mm,当定位针置入至椎弓根后,医生再沿着定位针扩孔和拧入螺钉,不仅易于医生操作,而且手术风险降低,具有减少失血量和减少术中组织创伤等显著优势。
  黄霖教授还特别提到,破壁保护是“欧博士”的一个技术“亮点”,能对置针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当参数一旦超出了阈值时,“欧博士”会立即自动启动破壁保护,保护患者的神经和血管。
  目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智能机器人已经辅助完成7例手术,病人术后情况良好。在关节置换、脊柱和创伤骨科等领域,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应用前景广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