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一曲琴歌比喻多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8月23日版次:13
|唐诗小札|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听颖师弹琴

  这首诗一向就著名,它使得大诗人苏轼也在它跟前认了一次输。苏东坡有一阕《水调歌头》,开头就是“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正是把韩愈这首诗照搬过来的,不过他却说这不是听琴的感受而是听琵琶的感受罢了。
  由“昵昵儿女语”到“失势一落千丈强”,是此诗的第一大段。通过各种形象来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
  琴声开头的时候显得轻柔细碎,就像年轻的孩子们轻声地笑着,低声地谈着,忽而又小声地吵起嘴来。可是,正当人们要去仔细寻味它,它却突然变了音调:“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一下子把人带进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去了。
  再下去,琴声又变得悠扬起来,放佛散开在天空里,有点像浮云,也像柳絮,漫无边际地浮荡着,浮荡着,要把人带到辽远辽远的地方……
  正在悠悠忽忽的时候,耳边厢又响起了一群鸟叫;而且在缤纷的鸟声中,还分明使人感觉到一只凤凰在引吭长鸣,音色清亮,压倒众响……
  如今,琴声越来越高了。它一层又一层地向上翻,在翻到接近顶峰的时候,简直就像同高度作一分一寸的争夺。人们简直不是在听,而是注视着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健儿,看他们争持在离开目的地仅仅几米的地方,紧张得连气也透不过来。不料,就在这最高处还没有停留得紧,却见它陡然往下一落,恍如有谁滑了一脚,从半空中坠下千丈深渊。越落越低,越低越细,那声音就顿然终止了。
  这一段摹写,阴开阳合,腾挪变化,把乐曲的感人力量,充分形象化地展示出来。
  把乐声化成各种各样事物的形象,这当中当然带上浓厚的个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并不能人人完全相同。所以自从欧阳修、苏轼提出意见,认为这首诗的形象,更近于琵琶的乐声而不像琴声以来,就引起了许多争论。笔者不懂音乐,无从妄议,但却有一些感想:这种形象化的描写,终究只是一种比喻,既是比喻,自然不是被喻者的本身,不可能完全相似。对它作过分的苛求,实在没有必要。这是就评论者方面来说的。至于创作者,却须力求正确地理解乐曲的内容,不应以此作为借口,东牵西扯,反而破坏了原来乐曲的美感。这是不能不注意的。
□刘逸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