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三年时间他将大雅柑卖到12元/斤!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9月04日版次:08

  郑继辉(右一)与团队探讨产业发展事项。

  南方农村报记者 卓倩

  从事农资行业多年,农业院校出身的郑继辉渐渐意识到,种植技术的落后必然导致经济收入低下。返乡创业后,他流转500多亩土地种植大雅柑,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果品,结合“三苏情怀”打造深入人心的品牌。2018年,郑继辉将大雅柑卖出了10-12元/斤的高价。
为改传统种植理念
建百亩示范园树榜样

  三苏镇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西部,半丘半坝的地理环境和理想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农业生产,从古至今一直发展水稻、蔬菜和水果。
  在这里长大的郑继辉,对家乡的沃土爱得深沉。郑继辉告诉记者,尽管当地有较长的柑橘种植历史,但是规模化种植者寥寥无几,果农种植理念落后、技术不到位,柑橘品质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低下。
  “广西阳朔的金桔卖到了10块钱1斤,广东的沙糖橘价格也不错。”郑继辉从农业院校毕业后,在农资店里担任技术员,奔走于广东和广西。了解到外地的柑橘价格后,郑继辉深深体会到家乡先进种植技术的匮乏。他决定返乡创业,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种植技术和理念一并带回家乡。
  回到三苏镇四年的时间里,郑继辉接连开了好几家农资店,结合眉山柑橘产业的具体情况,定制了不少提质增效的种植方案。开店过程中,经常有果农向他咨询柑橘种植技术,他发现,推广新技术或种植理念并不容易。“果农不敢尝试,他们没有卖过好价钱,也不愿投入过多成本。”面对这种情况,郑继辉产生了一个想法,建立标准化柑橘生产示范基地,让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推广现代农业模式
带领果农脱贫致富

  “好的柑橘要从种植做起,我想要的是管理现代化、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品高质量的现代农业模式。”2015年3月,郑继辉在三苏镇明光村和胜龙村共流转土地530亩,建起三苏源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大雅柑等晚熟杂交柑橘。
  农场中智控一体化水肥系统是专门从以色列引进的,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手机APP控制省时省力,500亩柑橘园只需4个小时就能完成灌溉。
  农场里白色的连栋大棚,是正在试验的新技术,大棚里有窗帘、天窗,能够控制光照、空气温度、土壤湿度。“采用科技大棚,可以让柑橘提前1个月上市。”郑继辉介绍。
  在化肥减量方面,运用测土配方,配合使用柑橘专用肥改良土壤,提升土壤有机质;在农药减量方面,安装有绿色防控产品--太阳能杀虫灯,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30-40亩;科学用药、使用生物农药,配合使用高效植保器械雾化农药,增加农药附着力等。
  “大棚里的柑橘全部采取认养的形式销售,已被认养得差不多了。”郑继辉告诉记者。短短三年时间,三苏源家庭农场便成为眉山市领先的晚熟柑橘种植基地,并于2018年7月入选“四川省第四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有人以身试行,果农便可以安心跟随,自己的示范园试验成功后,郑继辉在推广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也更有说服力。
结合“三苏”创品牌
打造辨识度柑橘产品

  郑继辉认为,柑橘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明显提升、价格趋于理性的情况下,大众化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而眉山地区多是散户经营,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企业带头塑造品牌势在必行。三苏源家庭农场优化种植模式,参与各类示范基地评选,争取绿色产品认证,均是为了形成品牌效应,通过品质和品牌的积累实现产品溢价。
  农场中种植的大雅柑即春见的优化品种,果形、口感基本相似,但克服了春见皮薄不耐运输的缺点,采摘期比春见迟约20天,上市时间更有竞争力。三苏镇原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春见”名字正来源于此,寄托着郑继辉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在产品的包装设计方面,郑继辉也下了一番功夫,专门邀请设计师将三苏文化的精髓画成彩绘。三苏父子像、三苏湖、千佛寺,郁郁葱葱的柑橘树……这些元素代表着三苏镇,夹杂着浓浓的乡情。包装盒里装入柑橘,送往全国各地,传递着三苏镇的人文风情,加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2018年,三苏源家庭农场的大雅柑第一年投产,地头收购价在5.3元/斤以上,线上流通平台销售价格高达10-12元/斤。“只要有好的产品,就会有消费者愿意买单”。郑继辉坚信,品牌的形成并非注册商标如此简单,而是需要通过口碑的累积、时间的检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