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园内农民收入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以上

广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要求实施主体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的联结机制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9月08日版次:03

  产业园一条新的生产线,能让茶农增收30%。

  工人在挑选青梅。产业园能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增收篇|
  9月7日,广东省政府召开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要严格执行负面清单,要防止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生产无产业,防止脱离农民群众,防止一家企业垄断,防止面积大小不当,防止政府越位或缺位。
  产业园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农民增收。富了企业,亏了农民,就是违背初衷。《2018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对于农民增收提出了明确的绩效目标,即实施主体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的联结机制,产业园内农民收入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以上。为此,产业园要有完善的增收机制,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农业
旱涝保收,销路不愁
  都说农业“靠天吃饭”,种植业尤甚,天气好坏、“大小年”等对作物收成影响很大。让种植户增收,首先要避免亏本。
  “比如苦瓜,最低收购价一般是0.6-0.8元/斤,若市场行情较好,则根据品质以市场价或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农民的风险转移给了企业,种植不亏本,积极性自然高。”汕头市海特果菜有限公司(下称“海特果菜”)董事长林炳锡说,公司首先向合作农户推广优良品种,再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并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
  作为汕头市澄海区蔬菜产业园的实施主体之一,海特果菜这种做法获得了肯定。澄海区农业局副局长朱汉光表示,澄海将以建设产业园为契机,创新发展“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生产”“电商”等种植销售模式,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2017年,汕头市澄海区蔬菜产业园农业总产值56.9亿元,其中蔬菜产业产值34.29亿元(包括加工等二三产业),占60.2%;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海特果菜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全区25355户农户发展蔬菜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产业园蔬菜产业农户人均收入1.9万元,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收入15%。
  在普宁,订单农业对青梅种植户的增收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青梅一般三年挂果,七八年丰产,大小年明显。每到丰产季,青梅销售让梅农烦恼;而到了小年,企业又陷入无梅可收的窘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普宁几家规模较大的梅产品加工企业都采用订单收购的模式,“保底”收购青梅。
  据了解,今年普宁市青梅订单收购保底价约3元/公斤。即使在价格低迷期,企业也通常会以高于市场价的水平收购。广东殿羽田食品有限公司是普宁市青梅产业园实施主体之一,总经理吴丽媛介绍:“梅农的种植成本一般在1.6元/公斤左右,今年我们的收购价在4元/公斤左右,高于同期市场价。”
  “公司的青梅加工产品95%以上出口国外。不少国家对进口产品要求较严,尤其是农残方面。”吴丽媛介绍,为了保证优质原料供应,企业通常会以高价收购精品果,并为签约农户提供优质农资,一般由企业负担30%的费用,农户支付其余70%,“这样既保证青梅和加工产品的质量,也降低了梅农的生产成本”。
  在梅州市平远县龙头企业飞龙果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国栋看来,订单农业还有更深层次的作用。公司向签约种植户收来脐橙后,会根据情况分别对脐橙进行粗加工、深加工,“这不仅能消化部分产能,避免滞销、烂市,而且非商品果能卖到更好的价格,也提高了种植户的收入。最重要的一点是,次果不流入鲜销市场,减少了以次充好的情况,对维护区域品牌大有益处。”据介绍,梅州市平远县脐橙产业园重点经营主体与当地农民签订脐橙产品购销合同,建立紧密型关系的有1700多户,面积2.8万亩,占比90%。
完善产业链
做大市场,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产业园主导产业一般历史悠久、成规模发展,但也都面临同样的难题,即传统农产品销售半径有限,产量过大往往容易造成销售不畅、卖不上价,一两家加工企业又难以消化。为此,一些地方通过完善产业链,做大市场,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原材料主要是当地鲜果,我们和周边1600多户农民都有交易。”高州强牌果品有限公司(下称“强牌果品”)是当地水果加工龙头企业之一,总经理何以锋介绍,目前公司日加工鲜果20吨。企业收购消化能力越强,对农户越有利,这在“大年”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强牌果品现有冷库近3000立方米,何以锋计划扩建到8000立方米,实现一天加工100吨鲜果的目标。
  高州种植荔枝、龙眼历史悠久,是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之一,烘制荔枝干、龙眼干、桂圆肉是当地传统的加工业。然而,不管是加工还是销售,自发形成的交易市场规模都不大,龙头企业不多。为实现产业集聚,高州市计划投入5000多万元,在分界镇新建一个集加工、仓储、物流、展示、培训等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另外,高州市荔枝产业园将支持园区内小型家庭式作坊更新升级设备,提高加工效率。同时,引导和支持一批农户建造新型小型加工作坊,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加工。
  交易方面,规划建设的“华南鲜果干果圆肉集散中心”已开始使用。“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荔枝、龙眼干果和桂圆肉集散中心。”高州市荔枝产业园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产业链的完善使得集聚效应不断加强,产业规模、价值都将获得提升,有利于农民就业、增收。普宁市水果蔬菜局局长陈洪民介绍,普宁市青梅产业园建成后,不但能保证梅农的收入,还可以吸纳周边村民作为产业工人,从事种植、采摘和加工等工作,预计可提供工作岗位2万个,工人工资按1.15万元/年计算,工人年度工资总额达2.3亿元。
打造品牌
产品卖上高价,农户实现增收
  农产品已进入品牌时代。《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指出,品牌强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
  在英德,以往受制于加工条件,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下的茶农,每年要么将茶青便宜卖给大茶企,要么送到附近小型代加工厂加工。前者因为附加值非常有限,茶农辛苦一年下来只挣点种植的工钱;而后者因为加工厂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出产的茶叶品质差,售价低。
  如今茶农有了新的选择——将茶青送到英九庄园的中央智能茶厂代加工生产。这条生产线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红九号加工技术为标准,生产的茶叶品质好、稳定性高,茶农能以非常低的成本将茶青做成成品茶,并以正规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
  “预计茶农保守收益增长30%以上,再小的茶农也能够拥有自己的品牌。”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英德市红茶产业园主体企业之一,董事长易振华介绍,以该生产线连接上游中小型规模的种植户和下游品牌商,将是产业园实现规模化供应的重要保证。
  “只有产品卖上高价,农户才能真正实现增产增收。”汕头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是汕头市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的实施主体之一,董事长郑永钊认为,一个好的品牌可以使产品的价值翻倍。
记者观察
企业与农户应是利益联合体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省副省长叶贞琴特别强调,在这过程中,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2018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实施主体与农民要建立利益紧密的联结机制。换句话说,实施企业与农民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带领农民共同前行。二者如果不是“一条心”,船是难以顺利达到目的地的。
  企业和农民是利益紧密的联合体。在产业园的建设上,农民不是搭便车,“蹭饭吃”,企业在产业园区从事生产经营,利用的正是农民的各种资源,比如土地、人力、技术、资金等。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和投入,企业在园区建设将困难重重。
  记者在调研时曾听到企业抱怨:建设产业园,征地最头疼,工作量大又琐碎,一家一户谈判,各家情况不尽相同,增加了谈判的复杂性和难度。有这种想法的企业无可厚非,然而,抱怨的存在说明企业还未搞清农民的诉求,没有和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
  如何发动农民参与,如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下产业园建设所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实际上是对实施企业的投资和信任,企业应对此持负责任的态度,不仅要努力让作为投资者的农民不亏,还要有得赚。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有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产业园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农民增收。富了企业,亏了农民,就是违背初衷。
  统筹:胡念飞 李丁丁 李力嘉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力嘉
丘海涛 李少泽 任亚航 晁海娟
黄海洋 史劲草 许康衡 卓倩
柳佳柱 程胜涛 陈振兴 李小兰 见习记者 刘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