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蜡染和苗绣成了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扶贫一线|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方苑冰
“我住珠江头,君住珠江尾,广黔一家亲,同饮珠江水。”2016年,广州市结对帮扶贵州省毕节市,自此羊城与毕城携手踏上脱贫攻坚的新征程。
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简称“非遗”),毕节织金蜡染成了打开扶贫局面的一把“金钥匙”。2017年底,广州市引进的广东电商唯品会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织金地区成立了两家“唯爱·妈妈制造贵州苗绣蜡染合作社”,对织金蜡染和苗绣等传统手工艺进行人才培养、设计师重构和联合品牌重塑,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融合,制作出符合现代生活的时尚商品,有效带动了当地上千名苗族妇女就业增收,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
成立合作社,吸引绣娘返乡
“苗家的女孩子们会画也会绣,嫁妆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一个人可以完成所有工序。”唯爱·妈妈制造贵州织金苗绣蜡染合作社带头人杨林先向南方农村报记者介绍道,一件完整的作品要经过“画—染—高温退蜡—晾干”四道工序。
据了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贵州织金蜡染,被誉为“东方古老的艺术之花”“指尖上的芭蕾”,但随着时代变迁,蜡染产品因缺少设计感和生活实用性,逐渐被快消产品所代替。这也使苗家女性逐渐放弃宝贵的手艺,选择外出务工。
“让更多妈妈回乡创业,让儿童不再留守、老人不再空巢,是我们的初衷。”唯爱·妈妈制造贵州织金蜡染合作社负责人蔡群说,当地的苗族妇女积极响应,主动参加合作社,目前该社已有800名成员,绣娘中年纪最大的60岁,最小的23岁。
今年39岁的杨少芬,是织金县官寨乡小妥倮村人。她和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劳累成疾,无法再干重体力劳动,后以捡垃圾为生。蔡群成立合作社后,拥有苗绣技艺的她主动返乡加入,“现在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生活条件好了许多。最重要的是能陪在孩子身边。”她说。
据介绍,企业通过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下单给合作社,合作社再分配给社内的绣娘,完工后统一回收。“一个绣娘如果一天做10件成品,每件12元,当天就能拿到120元的酬劳。有些大品牌的收价更高,熟练的绣娘每天能挣400元左右。”唯品会企业社会责任部经理刘晓莉介绍。蔡群的合作社接到首批订单后的两个月内,一共为几十名绣娘带来25万元的劳动报酬。消息一传开,许多外出务工的苗族妇女纷纷返乡,重拾苗绣技艺。
非遗+时尚,走出扶贫新路
“绣娘作图,画圆不用圆规,画直线不用尺子。没有模板,每一幅都不一样。”曾获得2006年蜡染比赛二等奖的蔡群说,之前蜡染和苗绣都是我们穿在身上、背在背上的,现在不仅带我们摆脱贫困,还能让我们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今年2月,唯品会与伦敦时装周达成战略合作,让非遗传统文化走出国门。6月,唯品会邀请杨林先为代表的非遗绣娘参加在伦敦举办的女性手工艺创新展和伦敦时装周,用手工艺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此外,唯品会还邀请了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对非遗产品进行美学重构与时尚产品化设计,推出兼具时尚性与实用性的定制化产品。“原来的苗绣和蜡染仅被作为日常服饰和旅游商品出售。如今跟各大品牌合作,有了更宽广的天地。”毕节市织金县妇联主席黄英表示。
“发展非遗产业,创新是最关键的。”刘晓莉认为,多彩苗绣、蓝白蜡染等非遗技艺与潮流碰撞出了时尚的火花,刷新国内外时尚界对中国非遗文化认知的同时,更是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开拓了一条广阔的新路子。
主动走出去,打造特色品牌
据悉,唯品会为两家苗绣蜡染合作社带来了大量的订单,激活了当地绣娘的生产热情,带动当地的非遗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绣娘们挣到钱后会带动身边的姐妹一起加入合作社。”刘晓丽说。
织金县妇联主席黄英介绍,今年5月,唯品会与当地政府签订的1000万生产订单可覆盖织金县800名绣娘,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绣娘约280名。
除了直接“授渔”,帮扶单位还为当地绣娘开展了相关业务培训。据黄英介绍,2017年以来,已完成8期骨干绣娘专题培训,累计培训绣娘3000余人。“培训内容包括手工基础,例如原始花纹、图案的绘制和绣法等;绣娘个人形象培训,如礼仪等。
“不能‘等靠要’,我们要主动出击,拉订单,找销路。”黄英表示,当地非遗产业要发展和传承,不仅要加大和全国工商联、全国妇女基金会、广州市帮扶企业的合作,更要自力更生,打造当地特色品牌。
广州市对口帮扶毕节市以来,不仅给当地百姓带去了脱贫信心,更是激发了其内生动力。黄英表示,织金县正计划邀请各地企业家到毕节考察指导,同时也准备带着绣娘们走出去学习技术、管理和运营,“我们要努力在2020年前,带动全县13.33万人脱贫,向乡村振兴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