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乡贤带头拆违建 捐资超亿元

推进环境整治2年,汕头市潮南区仙门城社区大变样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10月09日版次:04

  2017年12月,仙门城社区的乡贤返乡参加“彩厂”大典,看到家乡的喜人变化后,再次捐出7800多万元助力家乡建设。                                                                             受访者供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肖婉琦
见习记者 赵佩娟
南方日报记者 沈丛升 汤凯锋
通讯员 曾龙 统筹 宋季华

  “我们私交好,能不拆我家花园吗?”
  “就是因为私交好,才要先拆……”
  这是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仙门城社区在推进环境整治拆违行动中,社区党委书记赵元廷与外出乡贤的一段通话。做好乡贤的思想工作后,周边20多户人家的违章建筑也被拆除,村道顺利实现拓宽。
  路宽了、水清了、村美了……仅两年时间,仙门城实现大变样。作为当地的超级大村,仙门城社区有3万多户籍人口,外出人口高达7万多人。“仙门城人多地少,乡情复杂,它的改变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新农村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潮南区副区长郭业昭说。
改善治安
近400个监控当“护卫”

  秋日的夜晚凉风送爽,仙门城社区文化广场的一隅茶香四溢。一套工夫茶具,一大瓶蒸馏水,一个茶炉,四五名茶友在夜色中谈笑风生。
  “这里的公园舒服,附近就这场地好。只要不下雨,我每晚都从陈店镇过来喝茶。”来自邻镇的一位阿伯说。
  然而,曾几何时,仙门城治安却十分堪忧。“人口多,人流大,盗窃、抢劫案频发。”赵元廷记得,有一次,劫匪在光天化日下持枪抢劫6家店,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十几年前,赵元廷在深圳经商,后来在乡镇领导、村里人的劝说下,他回到村里,从治保副主任干起。为解决治安难题,2007年初,接任保安队队长的赵元廷,亲自前往广州、深圳等地,动员外出乡贤捐资200多万元,在村里所有重点路段都安装了监控设备,建成16座治安亭。
  村里人都记得,监控设备刚安装不久,就有3个劫匪来抢摩托车。这一次,赵元廷在治保中心指挥,一边向派出所报案,一边让治安员把各个路口的阻隔栏封起来,并用广播向全村人通报。当晚,三四千名村民和派出所警察一起追捕犯罪嫌疑人。最终,犯罪嫌疑人留下作案的摩托和枪支,跳进河里逃走了。
  “这起到了震慑作用!自那以后,村里的治安得到根本改善。”保安队文书赵汉成说,去年,仙门城建立起更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全村安装近400个监控摄像设备,配备60多名治安联防队员和32部巡逻摩托车。
整治环境
书记老友带头拆除违建

  治安的持续改善,为环境整治打下基础。2016年,借“创文”的东风,已为社区党委书记的赵元廷下决心整治环境。
  整治并不容易。西美村计划拓宽村道,但要拆的违章建筑多。乡贤赵晓锋家的花园就是其中之一,周边20多户人家知道他与赵元廷私交甚好,希望他“求情”。
  接到拆违通知后,赵晓锋产生了情绪,在电话中与赵元廷争论,他的父亲更是坐不住,从深圳赶回村里。
  “拆违是为了还路于民,不是针对个人。”“凡事‘一碗水端平’,哪能搞特殊?”“就是因为咱们交情好,你更应该带头拆,树立榜样嘛”……赵元廷又是电话沟通,又是上门拜访,不断给赵晓锋父子做工作。两个月后,赵晓锋理解了老友的苦心,主动和赵元廷沟通,并劝说亲人支持村里建设。
  “连书记朋友家的花园也被拆掉”,消息传开后,附近20多户人家的违建很快被顺利拆除。
  作为潮南区最大的纯农社区,仙门城协同推进8个自然村的建设。如今,社区内增设垃圾收集点23个、果皮箱430个,新建文明公厕10座,配备环卫工人64人,垃圾回收系统覆盖全域。
  “一杆秤,从党员干部、亲朋好友拆起,才有说服力。”仙门城社区干部赵钦城说。
发动乡贤
成立理事会集资超亿元

  环卫开支每年约200万元,治安管理费每年约200万元……翻开仙门城社区的治理账本,一组数据格外亮眼:累计募集公益资金约10610万元。
  “建设、管理、维护,基本由乡贤出钱。”赵元廷说,近两年来,依托乡贤捐资,整个社区共升级改造道路33条,建成公园广场8个,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改变,是凝聚乡里乡亲的关键。
  让村里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去年12月的“彩厂”大典(当地游神赛会活动),在这个每12年才举办一次的盛会上,乡贤再次认捐了7800多万元。
  赵晓锋就认捐了1000万元。回到西美村,看到村容村貌的变化,他惊喜不已。“村道拓宽十多米,安装了路灯,村里还建起小公园,溪河变得很清澈。”他感慨说:“家乡的改变,我们看在眼里,干部有想法,肯作为,我们当然要支持!”
  事实上,2015年10月,为了搭建联系乡贤的平台,仙门城在传统福利会的基础上,成立慈善理事会,由17名成员组成,来自8个村,大部分是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
  “理事会是经过党组织把关的,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仙城镇长马灿亮说。郭业昭也认为,有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化解基层矛盾,有利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