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邀请专家、政府代表、企业代表一起研讨乡村振兴中的企业责任。
刘奇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人的振兴才是根本。人是以户为代表的,没有户的振兴就谈不上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很复杂,但是化繁为简,就是缺少现代元素。企业把千家万户连接起来,还连接了现代技术、现代设施、现代管理、现代服务、现代金融、现代人才等等。把这些现代元素集中注入到三农问题当中,我们的三农问题就不难解决。小农户在汪洋大海当中就像一片树叶,要绑到龙头企业这个航空母舰上才能避风浪,才能不至于因为市场的波动而被消耗。
柯炳生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产业兴旺的核心任务就是解决好吃饭的问题。但现在吃饭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以概括为,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解决方案就是发展现代农业,而这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实现。农业企业被赋予了更多责任,除了把企业干好之外,还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带领小农户发展。
张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让农民群众合法合理地分享乡村振兴的成果,应该成为乡村发展的基本前提。乡村发展不能成为新的圈地热,不能成为资本的盛宴,乡村振兴的成果必须由农民共享。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村民自身能成为资源和部分资本的所有者,村集体领导人作为集体成员的代理,接受集体成员的监督,村集体和新型经营主体能成为工商资本较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在农村形成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和较为均衡的利益格局。
何秀荣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小农户跟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对小农户进行区分。养殖业的农户向来是工厂化的,在轻资产的情况下,省去管理上非常繁复的监控,用“公司+农户”的形式非常有效。但是如果不适合工厂化的生产,比如大田种植怎么对接?目前我们看到的“公司+农户”的模式都是跟高价值的产品联结在一起,不是跟大宗产品联合在一起,因为高价值作物在生产方面的收入是足够的。
唐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中国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化不是农业内生的,农业现代化是外生的,因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外部对农业的改造,是工业对农业的武装。养殖业正在企业化,小规模养殖基本上没有了。过去说的小农,就是自给自足的农户,这个在当今中国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现在说的小农是小规模商业农户。
徐勇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名誉院长
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企业可将各种现代要素高度集聚起来,因而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现代要素带入农业生产领域,从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当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时,必然与农业生产领域原生的小农户发生关系,并会形成多种关系模式。共生关系不是恩赐关系。农户有他的优势,共生关系是一种理想类型,且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诸多条件,如科学的规划、主体的界定、治理的参与、利益的共享等。
宋洪远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传统农业的要求有什么不同?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方面,从生产看,要求农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竞争能力强。另一方面,从经营看,要求农业经营效益好,农民收入多,生态环境美。按照这样的要求,要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引领,市场导向。
“小农国情将长期存在,目前小农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通过多种措施解决。”在第十四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起草者、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意见》。
《意见》强调,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那么,如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呢?论坛上,多位专家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小农户面临挑战
“中国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本身在工业化、服务业化,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对农业的武装,农业在某些环节上具有工业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唐忠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外生的,因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外部对农业的改造,养殖业正在企业化,小规模养殖基本上没有了。过去说的小农,就是自给自足的农户,在当今中国已经不存在了,“如今农民会把粮食卖掉,也会买其他的产品,是交换的商业行为。要明确,我们现在说的小农是小规模商业农户。”
小农国情将长期存在,小农户将在农业生产、农村社会运转中发挥基础作用,“尚需20-30年的时间,我国才可能迎来务农小农数量急剧下降的拐点。”张红宇指出,即使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仍有数亿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以户籍形态和不在地农户形式存在的小农户仍是最大的群体。他强调,小农户的战略作用不容低估,小农户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要多措并举,解决小农户面临的多重挑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奇认为,不做好小农户的文章,“两个一百年”目标无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衔接的问题,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点探求的问题之一。
创新模式推动衔接
“经济学和历史经验,尤其是国际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农户是不可能融入现代经济体系的。”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指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小农户在逐渐退出过程当中,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如果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起点是小农户,现代农业发展或者现代农业生产,这个方式是在对面的、彼岸的。到达彼岸需要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要想出办法来,让它能够到达彼岸。这就是我理解的有机衔接,而不等于小农户可以融入现代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在会前对温氏股份在贵州的几种经营模式进行了深度调研。他认为,逐渐减少散养户,增加规模养殖主体,是一个需要历史耐心的长期进程。他指出,可以能动地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制约扩大规模养殖的诸多因素,“比如温氏股份,就通过把原有‘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升级为‘公司+家庭农场’的新模式,让小规模农户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也提出,在产业选择上,政策导向要支持规模经营,帮助小农户转化成大农户。
何秀荣认为,雪松控股的尝试,对小农户非常有用。比如发展乡村旅游业,一旦形成产业,很多小农户将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我们在旅游点可以看到一位老农提了一个篮子,里面有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他们就是真正的小农户。这样乡村旅游业将带来很大的溢出效应。这个溢出要素对他们来说就是机会,在这个机会当中,他们可以得到信心,他们会改变自己种植的东西,因为他知道游客需要什么。”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接轨,何秀荣认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非常重要,但其提高的动能不一定是来自于生产领域,也可能来自于现代手段,比如电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表示,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过程当中,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年对3000家家庭农场的监测,现在已经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也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
利益机制是核心
对企业来说,连接一个农户就是自己的资源,这个资源可以变成资产和资本,而且这个资源具有唯一性,企业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走在市场的前列,可以把控市场发展的走势。“一个农户和企业通过这些做法可以构建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奇认为,要在打造命运共同体上做好文章。他判断,让小农户与现代化衔接起来,将会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最强大的发动机。
徐勇对此也持相同观点。“农户为什么要跟着你?是因为企业这个航空母舰可以给他遮风雨。”在他看来,企业和农户共生不是利益共同体,而是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杜志雄强调,无论是企业、合作社,还是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过程中,要解决好利益机制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根本和非常核心的问题”。张晓山也指出,“公司+农户”的模式,不仅需要考虑企业的利益,也要注重养殖户的利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能否实现有机衔接,关键是利益联结机制是否紧密,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种养户的收入是否能不断增加。”
张晓山指出,资本下乡是把双刃剑,“乡村发展不能成为新的圈地热,不能成为资本的盛宴,乡村振兴的成果必须由农民共享。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村民自身能成为资源和部分资本的所有者,村集体领导人作为集体成员的代理,接受集体成员的监督,村集体和新型经营主体能成为工商资本较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在农村形成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和较为均衡的利益格局。”
精/彩/观/点
□本版文字:南方农村报记者卢晓科摄影:南方农村报记者谭家富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