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串门子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1月15日版次:13
  在豫西,乡下的门,白天是完全敞开着的,它代表着一种乡俗文化:热情,开放,接纳,融入。
  从各家的门前走过,生活的场景就在眼里铺开:男人摆弄农具,主妇在水盆里淘豆子,在簸箕里拣五谷,鸡在高蹈踱步,肥猪在拱门,猫在打盹儿……
  这种安宁,是不怕被串门子打破的。
  串门子,很随意就走进一所院落。先是吆喝一声,他婶子、大伯。然后呢,主人应声相迎。他微笑的花纹,接到内心的指令,在脸上迅速打开,十分美好。
  来了哈,坐!椅是木椅,随意就落座。热天,就递一把扇子,端一缸子井水来解渴。绝地清寒的冬天,就是灶台子,搁一小凳,一翘脚,就坐上去了。火炉拨旺些。
  没有书本,没有电视,没有自媒体。话题,以农事为中心,慢慢发散开去,延伸到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婚丧嫁娶。
  乡人,通透纯净,没有嫉妒,没有猜疑,没有算计,很平等。说到激动处,手势勃然,一跃而起;说动情处,齐齐长吁短叹,垂泪四行;说到高兴处,则眉飞色舞,哈哈大笑。
  祖父辈的,喜欢搓旱烟卷,抽得烟雾缭绕;小孩子绕大人的脚磨人,到瓦罐里摸个柿饼哄哄;妇人们,手里离不了缝补,一针一线,哧啦哧啦;男人们,掂着酒瓶子一仰脖,咕咚一下,面红耳热。
  串门子,不分时段,不必忌讳,随时造访。正赶上饭点,也没关系,就是加一套碗筷的事。也不用客套,都是家常饭,舀了端起就吃,呼呼呼,吃得香呢。都是地里生长的,庄稼人从不吝惜。
  入了冬,农事已毕,夜长昼短。村庄发酵着冷清。串门子的念想,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心上挠抓。于是,串了东家串西家,乐此不疲,把乡间慢时光,慢慢地消磨掉。
  有特别好客的,屋里长凳、茶壶、柴火,小吃,一应俱有。专等着三五人,围拢起来谝闲。说着说着,地里的农事讲完了,天南海北的轶事讲完了,该吹的牛也吹了,没啥可讲,嘴咂吧着,脑里在做功课。
  串门子,催生了民间智慧,一些逻辑严谨的故事,就来源于此。头脑活泛的乡人,特会添油加醋的编造,什么神话传奇,人妖鬼狐,各种版本都有。静夜听讲,窗外树叶嗖嗖落下,大人听得脊背发凉,孩童哇地一声哭出来。倘若乡人有蒲松龄的文才,定能写出另一个《聊斋志异》来。
□陈重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