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家,房子下面一头猪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1月31日版次:06

  商周青铜猪尊

  大篆“亥”字是一男一女躺在床上的形象。

  上卦是“巽卦”为风,五行属木,下卦为“离卦”为火,五行属火,木生火旺,生生不息。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从造字来看,“家”由宝盖头+豕组成,“豕”是象形字,就是猪的意思。
家字由来
  家为何会与“猪”这种动物有关?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从造字来看,“家”由宝盖头+豕组成,“豕”是象形字,就是猪的意思。
  家,也就是房子下面有一头猪。
  家与古人祭祀有关。
  古人崇尚鬼神,敬重先祖,尤其在商周时期盛行祭祀,“凡祭,士以羊豕,古者庶士庶人无庙,祭于寝(亦食居之所,故从宀),陈豕(已熟者)于屋下也”。
  也就是说,古代平民百姓没有专门祭祀的场地,所以就在自己家里把煮熟的猪当作祭品。
财富象征
  猪,作为中国古人最先驯化的牲畜之一,几乎家家圈养。
  所以徐灏氏认为:“家从豕者,人家皆有畜豕也,曲礼曰:‘问庶人之富数畜(以豕代众畜)以对。’”
  而猪作为家庭的财产,养殖数量也成了贫富的象征。
生殖崇拜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严章福氏认为家“所以从豕者,非犬豕之豕,乃古人亥字,亥为豕与豕同,集韵‘亥古作豕’”,他说你们都搞错了,家下面不是猪,而是“亥”!
  家字下面的“豕”其实是个通假字“亥”,也就是12地支里的最后一个,对应时辰为晚上9点—11点,正是男女上床睡觉的意思。
  而“亥时”对应的生肖正是“猪”(或许是古人生殖崇拜的原因,认为猪生育能力强,祈求家里人丁兴旺,所以用了这个偏旁)。
  豕下云:“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像裹子咳咳之形。”按礼云:“男有室女有家,亥为一男一女而生子,非家而何?此其所以从豕(讹亥为豕)之故也。”
家有儿女
  这样,家就有了至少三种解释:
  第一,家是百姓居住、祭祀的地方(宝盖头);
  第二,家是私有化的产物(家中的猪象征私有财产);
  第三,家是生育传承的地方(亥的场景就是爱情动作片);
  对于家的规定,男人称室,女人称家。
  所以有个成语叫“成家立业”,男人有了女人(娶了老婆)才算有家,否则就只能称“室”。
  所以“安”字就是家里住了一个女人,“成家”后才能“安心”创业,所以古人往往是结婚早,而立业是晚于成家的。
  家是港湾,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家国天下,有家就有了我们奋勇前行的能量来源。
家国天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坤卦
  这是中华文化中有关“家风”最早也是最好的警示。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有夫有妇,然后为家”,人类新老更替、绵延不绝。
  《易经》里还有专门写“家”的一卦,第37卦,叫做“风火家人。”
  风火家人,烟火人间。谁又能不食人间烟火?
  《中庸》又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一切的大道理,都是从男女之道开始的。所以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去开创自己的人生事业。
  “家”这个字,一共是十笔,“十”在中国文化中是个代表圆满的数字,所谓“十全十美”。而一个家要想十全十美,就不能不用心维护和呵护。
  关于家风家训,《格言联璧》说:“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这五条,可以说是家庭兴旺的根本法则。
家,要有烟火味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与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对人们来说,十分重要,这是中国人的家文化。读懂了家文化,也就读懂了中国人。
  中国文化是世俗取向的。世俗取向有两个要义:其一,对个人欲望的肯定与满足;其二,将安宁、幸福生活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在世俗取向的中国文化中,家庭作为饮食起居、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极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温饱有余、安宁和睦的家庭生活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追求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对“小康社会”的憧憬就是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图像:一家八口人,五亩大的房屋院落,围绕院落栽满桑树,一百亩田地,五十岁能穿上帛,七十岁能吃上肉,全家温饱有余,劳作有时。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与孟子设想的“小康社会”相比,今天的“小康社会”标准已经提高了很多,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的追求始终没有变化。
  中国人不热衷来世、永生、天堂这些超越世俗的目标,而是追求在平淡的居家生活中“享福”。在多数中国人的眼中,居家过日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都体现在过日子、过光景之中。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意味着福气盈门。
  家庭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每天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家庭在中国人的世界中被赋予极高地位,家庭生活中的“烟火味”也便渗入了社会中的每个毛孔。
  有一个小故事,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砍柴、担水、做饭这些貌似平常的家务蕴含着大道,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也深受中国家文化“烟火味”的熏陶。
  说到中国家文化的“烟火味”,就不得不提中国的饮食文化。饮食在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中地位尤其高,所谓民以食为天。在《红楼梦》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在描述饮食,各种家宴、夜宴、节令宴串接了《红楼梦》的起承转合。饮食之所以成为文化,在于饮食将美味与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色香味的浸润将家庭的滋味内化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套用一句“舌尖体”来说就是: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活、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在中国的家文化中,还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将家庭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的家国情怀鼓舞着每位国人。家与国,共同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荣誉和梦想。正如顾宪成的名联所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