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8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提出要重点做好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等“三清一改”工作(1月22日新华网)。
如果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那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则是这第一场硬仗需要打响的头炮。毕竟,相对于提升规划、拆除违建、优化治理这些更需耐心、更多挑战、更要下“绣花功夫”持续推进、长期作战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来说,对于村庄的一番梳洗打扮,更容易马上就干,更能够立竿见影。
正所谓“人配衣服马配鞍”。干净整洁,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最低要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张名片。事实证明,村庄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村民文明素质往往成正比例关系,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衣贵洁,不贵华。乡村之美,不在于豪华气派的房子、广场,而在于一尘不染的生活环境。
作为此次清洁行动的重头戏,“三清一改”虽然听起来不过都是举手之劳,但考虑到农村情况的复杂性,如果不能认真对待,这些工作也绝非轻轻松松便可以实现。横向来看,相比城市社区,农村范围广、公共区域面积大,特别是山区地形复杂、居住分散,要搞一次彻底清洁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农村人居环境历史欠账较多,一些地方虽然前几年下大力气建设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处网络,但尚不能够涵盖村庄清洁行动的全部范围,且主要消化的是不断产生的增量部分,村中塘沟中还有不少长年大睡的存量垃圾成为卫生死角。
搞好村庄清洁,要发动村民广泛参与。“村庄是我家,整洁靠大家”,这是不少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打出的口号。要通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让这样的口号真正落实在村民的行动上、植入到人们的脑海中。要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村规民约的制度约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村庄环境和生活习惯“大扫除”。既要压实“自扫门前雪”的主体责任,让农户管好门前户后的一亩三分地,也要组建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队伍,探索村民付费接受环卫服务的机制,从而夯实村庄清洁长效工作体系。
搞好村庄清洁,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既短在治理、机制这些“软件”,也短在投入、设施这些“硬件”。要新建、改建农村基础设施并不断提升管理运营水平,让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粪污等有处可去,甚至变废为宝。应当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结合村庄规模、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居住形态等,合理规划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布局,既要有小灵巧的箱箱罐罐高密度分布于村庄各处,也要结合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厕所革命”等建设适合乡村特点的多功能管廊体系。
搞好村庄整洁,要探索引入市场力量活水。这主要是对那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集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村庄而言。这些地方城镇化程度较高、服务业市场主体活跃,可结合推进城乡融合将农村环境卫生与市政公共服务工作一并考虑,也可由村集体通过委托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环卫、物业等市场化力量承担起将村庄清洁保洁任务。
眼下,春节将至。北方有“二十五、扫尘土”的民谚。不妨借村庄清洁行动的契机,在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同时,也清清房前屋后、消灭垃圾死角,让整个村庄也漂漂亮亮过大年。
(作者元白,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