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猛 彭伟西
实习生 陈麒名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允许县级按规定统筹整合相关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中央财政将对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等给予补助,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给予奖励。
作为珠海建设新农村示范片主战场的斗门,位于珠海西部,下辖100多个村委会,全区面积近700平方千米,集中了珠海八成以上的农村和农业人口,是珠海市的农业大区。
近年来,斗门区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村居通过外立面改造、三线下地等一系列举措,助推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为珠海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因地制宜外立面改造
打造特色斗门样本
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依五指山脚蜿蜒而建,村口繁茂的古榕见证了这个百年村落的村居环境变化:以往充满泥土气息的乡间小路,如今已全部硬底化;从前满天乱晃的电线也整齐地进行了“三线下地”;统一的民居外立面,让古村更显干净整洁。
“通过政府补贴、政府引导规范管理的模式,按风格统一原则,改造农村住房外立面。”斗门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地塑造农村的特色风貌,区里出台了《斗门区乡村建筑风貌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并制定《斗门区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指引》(下简称《指引》),充分挖掘、提炼斗门特色乡村建筑风貌元素,引导全区民居建设设计、合理控制建筑风貌。
贴在莲江村主干道旁宣传栏内的《指引》,共列举了岭南风格、简欧风格和简约实用风格三种建筑风格。斗门区委农办的工作人员陈工表示,政府已对莲江村所有旧居进行外立面统一改造,“未来新建房屋须按指引中的风格装修外立面,政府不再补贴。”
2016年,斗门区选取5个村作为民居外立面改造试点,其中莲洲镇红星村、莲江村、东安村,民居外立面统一为深灰色,凸显简练、朴素的岭南风貌;白蕉镇南澳村作为疍家村,民居临水而建,外立面按白墙青瓦风貌改造,展现“水岸相接、亭台相望”的水乡特色;斗门镇南门村接霞庄,积淀宋皇室后裔历史文化,结合岭南民居风格,民居外立面按岭南文化建筑特色改造。
如今,外立面改造已全面完成。红星村沿河的民房经过外立面改造后,墙体焕然一新,“外立面改造让破旧不堪的屋子变漂亮。”该村民表示,配合村里进行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大变样,“生活在这里舒心多了”。
综合环境整治
焕发百年古村生机
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离不开实打实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来到莲洲镇红星村和文锋村前,长达1.7公里的莲溪“一河两岸”环境提升工程基本完工。河岸两边进行了绿化升级,亲水栈道和景观凉亭为河岸景观增色不少。“红星村的绿化和外立面改造春节前就完成了。”陈工介绍道。
同期,斗门镇南门村投资560万元建设的接霞庄停车场旅游服务配套工程已提前完工。自去年10月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以来,南门村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南门村有11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规划得整齐,又各具特色。”南门村党支部书记赵悦崇表示,经过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外立面整治等一系列工作,这个拥有6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接霞庄的整治工作既考虑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又具备乡村振兴元素,污水处理设备、旅游公厕等设施配套完善,为全省农村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广东省委农办副主任陈央曾率调研组在南门村考察时如是评价。
靓丽村居环境
带动乡村旅游
“一起工作的村民有几十人,一般从事餐饮和保洁方面的服务工作。”作为村里“十里莲江”项目的工作人员,邓昔恩和工友们在春节期间接待了8万人次游客。“家门口就能工作,我很满意。”邓昔恩高兴地说,自己60多岁了,一个月还有3000元工资。
2014年以来,斗门区共投入数亿元用于莲江村、石龙村、红星村及东安村4个村的省级新农村连片建设,建设内容覆盖村居基础设施、环境提升、民生改善等项目近百个。这些资源禀赋优越的村庄,结合历史人文底蕴、民俗习惯及特色美食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良性循环:村容村貌得以提升,加上秀丽的田园风光,游客纷至沓来。
经过多年发展,“十里莲江”景区不仅成为了备受欢迎的乡村旅游景点,也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也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工作,实现增收。
而斗门镇南门村的接霞庄,曾是富甲一方的赵家庄园,庄园东、西、北三面有荷花池和绿竹环抱,南边有护庄河及围墙围住,是一个融汇中西建筑特色的古村落。
如今,经过新一轮的人居环境整治,南门村已打造成“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外立面统一改造的青旧石砖屋错落有致,墙体上绘制的复古壁画生动有趣。面对眼前干净整洁的村居环境,赵悦崇表示,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觉得此前整治行动中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