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养殖再现“三年一坎”,养殖过热是不争事实。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宏霖
“越禁越有机会,越禁越要养殖”,似乎成了现在牛蛙养殖圈的怪象。尽管眼下多地禁养牛蛙,但实际上目前全国牛蛙存塘量不降反升,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牛蛙价格跌破4元/斤,或将打破近3年历史最低价。不难推测,今年牛蛙养殖将重现2015年行情低迷后的“三年一坎”,养殖过热已是不争的事实。
福建海大饲料有限公司蛙类工程师王冰告诉记者,目前广东潮汕地区、江西地区等地蛙价多数已经低于成本价,过去连续三年的高涨行情无疑成为过去式。据他分析,今年牛蛙市场出现“三年一坎”,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此前三年价格连涨导致牛蛙养殖蜂拥而起,产量猛增,尤其是2018年全国牛蛙产量达到40万吨,比2017年增长超50%。第二,不少养殖户认为主产区禁养将导致牛蛙减产,但实际上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海南等新兴产区却在快速增产,预计增量超过13万吨。第三,牛蛙消费在餐饮端的需求热度已大大减退。
汕头澄海是全国牛蛙养殖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区,而当地养殖户存在的惜售心理,正在令牛蛙供过于求的现象愈演愈烈。“由于行情低迷,目前澄海还有5-6成的牛蛙未出售。”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去年12月当地蛙价就已降到5.5-6元/斤,所以养殖户一边待价惜售,一边继续投喂,导致牛蛙存塘量越来越多。
牛蛙目前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四川、北京等地餐饮市场,餐饮端的需求是拉动牛蛙行情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据业内人士张海超介绍,以往牛蛙在餐饮市场连年增长的需求量,在今年牛蛙存塘量巨幅增加的情况下,对行情拉动的作用微乎其微。“现在4元/斤的塘头价足以说明一切”,他表示。
供过于求、养殖过热、行情萎靡,种种迹象表明,曾经风靡一时的牛蛙养殖,如今已深陷困局。那么如何破局?事实上,眼下已经有饲料厂家主动参与到流通环节,高出市场价0.8元/斤收购客户的牛蛙,也有流通商选择将2-3成成蛙入库冰冻,虽然冻蛙口感会有所变差,但这对牛蛙剧烈波动的行情着实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然而业内人士表示,破局关键仍然要回归到问题滋生的牛蛙养殖端,改变现有的牛蛙养殖模式。建议养殖早蛙、晚蛙来替代目前普遍流行的中蛙养殖模式。
中蛙是每年3、4月放苗,11月到来年5月卖蛙,澄海地区养殖成本至少要4-4.5元/斤,澄海以外的产区养殖成本更高。而早蛙是在7-11月错峰出蛙,加之早蛙苗一般情况下供应量有限,出蛙遇上高价是大概率事件。往年早蛙养殖户通常只在牛蛙养殖户中占比10%左右,很少会受到牛蛙低价潮的影响。
对于没有条件养殖早蛙,或者已经错过养殖时机的养殖户来说,可以考虑选择在5、6月份放苗养殖晚蛙。8、9月是牛蛙消费旺季,养殖晚蛙的人又不多,行情势必会水涨船高。不过,由于晚蛙养殖周期长,养殖难度较大,需要养殖户本身技术过硬。
之所以早晚蛙养殖模式被推荐,重点在于二者均是错峰养蛙、避峰出蛙,妥善缓解了大量牛蛙存塘,年尾集中出蛙给市场消化带来的极大压力。当然,需要提醒养殖户的是,从今年开始无论是以何种模式养蛙,环保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务必采取集约化养蛙,取得养殖证,远离居民区3公里以上,并加装污水处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