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人居环境整治是撬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2019中国三农发展大会在京召开,起草组成员祝卫东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2月26日版次:03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副局长、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祝卫东。

  扫二维码观看大会直播。

  南方农村报记者 段凤桂
黄婵 王伟正

  2月24日,“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暨2019中国三农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副局长、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祝卫东在会上从文件出台的背景、文件的主要特点及文件的主要内容三大方面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
  祝卫东指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在此背景下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全面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硬任务的一个责任状,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的一个任务书,是细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的一个年度指南。
“重农抓粮”信号强烈
  祝卫东认为,今年一号文件突出硬任务,强化硬举措,强调抓落实,主要由八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抓粮食保供给,推进乡村建设,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其中,文件对抓好粮食生产进行了特殊强调,“在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今年一号文件释放的‘重农抓粮’信号是最明确的、最强烈的”。
  祝卫东表示,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粮食供给总量是充裕的,但我们粮食安全形势并非高枕无忧,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并不稳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高。”祝卫东说,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仍处在上升通道,保障粮食供给的压力依然很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有些地方重农抓粮的弦松了下来,盲目乐观的情绪有所抬头。
  “历史经验表明,产量滑下去容易,提上来难,供求形势的逆转往往来得要比预想的快。”祝卫东强调,守住“三农”战略后院,首先要守住粮食安全不出问题。这方面如果有大的闪失,不仅会带来物价上涨,使经济发展陷入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双碰头”的一个被动局面,严重的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为此,需要保总量供给,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粮食产量保持稳定。那么,应该如何去稳?祝卫东指出,要靠保护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来稳,稳粮食价格和收购政策、稳对种粮农民的扶持政策、稳产粮大县的奖补政策,确保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滑坡;要靠藏粮于地来稳,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明年基本完成宅基地确权
  近年来,中央部署开展了承包地确权登记领证、承包地“三权分置”、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对此,祝卫东表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件大事,要有底线思维,应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承包地方面,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扎实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研究出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配套政策,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祝卫东说。
  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三项试点则需要分类施策,“试点比较成熟的,比如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抓紧修改相关法律,完善配套制度,在面上推开。”
  “宅基地改革广受关注,改革涉及亿万农户的切身利益,涉及乡村大的发展格局,这方面还没有一套在面上推开的成熟经验,需要谨慎推进,拓展试点范围,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祝卫东强调。
  此外,祝卫东介绍,文件也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返乡下乡创业。
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城市和农村总体上仍然是两个天地。”祝卫东举例道,目前,农村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比例不到一半,约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硬化,1/4以上的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处理,超过80%的村生活污水未得到处理。
  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社保等水平也远低于城市。农村居民参加的基础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支出仅为城镇企业退休人员的1/20,农村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仅为城市的35%左右。一些村庄空心化、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为此,必须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关键是要抓实抓好三件事。”祝卫东说。
  一是抓实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一场硬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搞好了能让农民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实惠,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做这件事,既整“面子”,也修“里子”,是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牛鼻子”。
  二是抓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往村里覆盖、往农户延伸还有明显薄弱环节。文件首次提出要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就是要抓住当前稳投资、扩大内需的契机,把公共基础设施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危房改造等影响群众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地初加工、物流设施、新一代信息网络、动力电等影响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抓实抓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重点是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宜居乡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