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村企合作,建成文化之乡

珠海市鼓励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建设美丽乡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2月26日版次:04

  “十里莲江”游客在体验采摘乐趣。

  南方农村报记者 彭伟西 王猛
实习生 陈麒名

  近日,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获评“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斗门区不仅是珠海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主战场,也是珠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塑造淳朴文明乡风工程的示范样本。未来,珠海市全域将进一步发挥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农耕文化
“耕”出一条研学路

  林木郁郁葱葱、花海争妍斗艳,观鱼塘,赏花海,或漫步田野,或骑行于林荫小道,看蝶舞,听鸟鸣……美丽的田园风光让莲江村颇具魅力。
  谁曾想到,早些年这里是鲜有人问津的穷乡僻壤。2011年莲江村引入社会资源,成立珠海莲江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十里莲江”生态旅游项目,聚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莲江村一步步发展成为珠海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十里莲江”项目位于珠海斗门区莲洲镇,占地面积逾5000亩,是依托莲洲镇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农耕度假、养生生活”为核心,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养生居住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
  项目区内设有“农耕博物馆”。在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展区内,陈设着各种年代久远的农耕工具,如石磨、镰刀、推车等。五指山下,有“风吹稻浪”;亲子采摘体验区,有果蔬嫩绿;温室种植大棚内,有令参观者拍手称赞的“千斤南瓜”、超大包心菜以及立体种植等各种改良品种与技术……从农耕时代到现代农业,这是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以“农耕文化”为媒介,串起了一条科普教育之路,不仅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也为研学之路打开了一扇窗。
  这里,迎来了像珠海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东方外语学校等学校组织的“师生学农研学之旅”参观团,通过参观农耕文化陈列馆,体验磨米做饼、蔬菜种植采摘、编鱼篓等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项目,寓教于乐,收获了欢乐,体验了文化。
艺术改造
造出一片休闲之地

  “停云小镇”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的光明村,原生态乡村田园风貌,疍家生产生活文化剪影,恰如其分的艺术改造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在游客眼中,这里有远离城市的静谧,有独特的疍家文化,是一片休闲之地。
  停云小镇依圭山而建,前身为原光明村小学,经过艺术家的一番精心“雕琢”,集装箱体套房、淡雅的地板床具、本地非遗疍家文化剪影等诸多元素让这里的乡村休闲氛围更加浓厚。“珠海乡村讲所”和“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落户于此,让小镇跻身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生态小镇建设的前期示范区。
  停云小镇以“生态农业”为核心产业,有机融合当代艺术、生态康养、乡俗文化、乡村旅游,规划打造文化康养区、艺术酒店区、大地艺术休闲体验区、农林田园生态体验区四大区域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文旅特色项目。停云小镇将继续深挖乡村文化与艺术的结合点,建设非遗疍家文化研究博览馆、疍家婚礼码头,为游客呈现原汁原味的水上婚礼。
  据介绍,停云小镇项目总占地面积4725亩,建设用地846亩,预计总投资20亿元,项目共分三期推进,至2022年底建设完成。“通过改造闲置农房、老旧宅基房翻建成特色民宿、特色餐厅等,实现租赁运营。”项目工作人员金志国介绍,在专业团队的开发运营下,农户房屋租赁收益正逐年递增。
三产融合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无论是莲江村的“十里莲江”,抑或是光明村的“停云小镇”,都是通过“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村合作社入股分红,按土地使用性质采用多种合作形式,实现村企合作,最终带动村域发展、乡村振兴。
  近年来,项目效益的凸显吸引了越来越多乡亲回到家乡,参与到项目中,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前只有出门才能挣到钱。如今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工作,家庭、事业两不误。”在十里莲江农业观光体验园工作的周文伟感慨。
  目前,停云小镇的停云学堂直接吸纳了近20名当地村民就业,下一步运营将为本土村民提供近600个工作岗位。“我们将对本地村民进行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直接参与到项目运营中,实现村民与企业共同发展。”停云小镇工作人员介绍道。
  十里莲江、停云小镇等多方共同发力,加快构建旅游大格局,助力乡村振兴,留住了游客,也留住了人才。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需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转型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对乡村振兴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