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广东乡村振兴”调研团走进温氏总部调研。 吴秒衡 摄
▲洪加元给拉肚子的小猪喂水。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洪加元(左)在《自愿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格申请书》上按下手印,申请摘帽脱贫。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云秋洞养殖小区双层环空鸡舍航拍图。 程麒 摄
扫一扫,看视频采访。
|温氏探索②|
云浮市新兴县簕竹镇红光村委云秋洞扶贫产业养殖小区,是“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广东乡村振兴”大型调研采访活动的调研点之一。该养殖小区是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股份”)首个政企合作产业扶贫小区项目,备受各界关注。
4月初,天气微微转凉,在云浮市新兴县簕竹镇红光村委云秋洞扶贫产业养殖小区(以下简称“云秋洞养殖小区”)内,饲养员朱海富开始了一天工作。“这种天气,如果是小的鸡苗就要做保温措施了。”黝黑的皮肤,腼腆的笑容,面对记者的采访,31岁的朱海富显得不自然。然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向外界介绍这个养殖场。去年11月1日,云秋洞扶贫养殖小区正式投产,作为温氏股份首个政企合作产业扶贫小区项目,该小区备受各界关注,来参观学习的不在少数。
云秋洞养殖小区只是温氏股份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温氏股份通过贫困户自建自营、贫困户合股、贫困户承包和政府精准扶贫等模式展开精准扶贫工作,鼓励贫困人口通过合作养殖、劳动雇佣等方式获取报酬。以养猪业为例,自2017年以来,温氏在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及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范围内的25个县投资兴建(包括在建)25个一体化养猪公司及1个种猪育种基地,总投资累计90.31亿元,实际投资(截至2018年底)累计40.9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430个,2923名当地农民因此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3人。
标准化养殖模式
“月嫂”式养鸡全国一键复制
“品种:大土2混(养);数量:公鸡15890、母鸡15890,共31780只;选苗日期:2019年1月12日;饲养员:黎桂梅。”云秋洞养殖小区3号鸡舍,清楚地记录着这个鸡舍的养殖情况。小区的双层环控鸡舍配套自动水线、自动料线。“这排按钮是控制分机抽风的,这排是自动上料的,这排是喂料的,这排是控制帐幕升降的。”站在一个长方形的环控设备前,朱海富对鸡舍的日常操作了然于胸。
鸡舍最前方有两大块纸箱材质的透风设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朱海富介绍,这种设备叫“湿帘”,通过自上而下加水湿透后,通过风机就可以实现给鸡舍降温的效果。“原理跟我们用的空调一样,降温效果很好,这就是鸡舍的‘空调’,在夏天很热的时候给鸡舍降温,实现鸡舍温控的效果。”朱海富介绍,除了湿帘降温,到了冬季,鸡舍还有“暖气”,通过热水炉自动保温,控制鸡舍内温度在28℃左右,保证鸡舍的温度最适合鸡生长。朱海富笑称,首批25000羽米黄色的鸡苗在去年11月投产后,他就开始为小鸡提供“月嫂式”服务。
作为温氏一名普通饲养员,和鸡打了11年交道,朱海富见证了温氏养鸡模式不断升级迭代的过程。从最初一家一户散养的模式到集中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小区,从手动喂料、喂水、烧炭控温等传统的鸡舍升级到目前的全自动化鸡舍,在朱海富看来,温氏的养鸡模式之所以能够复制推广,关键在于节省了劳动力并实现了更高的养殖效益。“现在养鸡比以前轻松多了,环控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基本可以实现全部自动。”他介绍,云秋洞扶贫养殖小区占地32亩,建设7栋长80-90米、宽15米的双层环控鸡舍,单批存栏肉鸡24万羽。而这种标准的环控鸡舍每栋仅需要1-2名饲养员就能完成日常全部的运营工作。
“温氏的养鸡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了,每只鸡用多少料、可以产出多少肉,基本可以精确到一分一毫。”温氏股份下属的新兴县新大地禽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大地公司”)办公室主任谢卓元谈到,正是这种一键复制的标准化养殖模式为扶贫养殖小区吸纳贫困劳动力提供了便利。
养殖小区全国推广
补贴4万元为贫困户建猪舍
“我有手有脚,又学会了养猪技术,下面的路我自己可以走啦。”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杨柳村农民洪加元2017年向村里提交了主动退出贫困户资格的申请。
47岁的洪加元来自贫困发生率超过12%、目前仍有贫困人口约15000人的特困县——玉屏侗族自治县。他的妻子患有癫痫病,还有老母亲和两个孩子要养,家庭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当地政府把洪加元列入精准扶贫对象。
玉屏侗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引入温氏股份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通过贴息贷款、部门对口帮扶等措施,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参与温氏养殖业。通过政府无息贷款15万元、商业贷款4万元,残联、政府各支持1万元,温氏补贴近4万元,并在农业、环保等部门的帮助下,洪加元投身于温氏养殖事业中,为猪舍选址、给猪舍修硬化路、建设圈舍等,于2016年9月3日正式投苗400头。
养殖期间,洪加元生怕小猪有闪失,就在猪圈温棚旁架了一个简易的木板床,晚上和小猪们睡在一起。“前期投入那么多,多数都是国家的帮扶钱,我得对得起政府对我的帮助。”在细心照料下,三批肉猪顺利上市,洪加元不但还清了商业贷款,还花费9万元完成了对廉租房的装修。
据悉,温氏股份对精准扶贫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设备设施投入、贫困人口工资、无息垫资、场地租金分红等。2018年,温氏精准扶贫工作覆盖安徽、辽宁、内蒙古、贵州、湖南、广西、山东、广东、江苏、江西、湖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浙江、福建等省(自治区)。各地子公司根据当地贫困农户养殖业发展需求,提供包括设备设施投入、贫困人口工资、无息垫资、场地租金分红等精准扶持措施。
据介绍,2018年,温氏股份专门针对精准扶贫的总体投入资金达1.87亿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563人,其中31700人实现脱贫。
探索共赢扶贫模式
整合扶贫资金政企共建养殖小区
“我们成立平台公司,整合扶贫帮扶资金与企业合作,就是为了降低扶贫资金的使用风险,获得稳健的收益,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新兴县扶贫办主任黎水荣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2018年2月,温氏股份与新兴县政府签订“政企合作产业脱贫攻坚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规划在新兴县适养区或限养区中按照“宜猪则猪,宜鸡则鸡”的原则,建设养猪、养鸡养殖小区若干个。
作为第一个投产的试点,云秋洞养殖小区是新兴县人民政府成立的扶贫平台公司——新兴县惠万村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温氏股份下属的新大地公司合作,以“温氏+县政府扶贫平台公司+基地(养殖小区)+贫困户”模式推动的产业扶贫项目。
黎水荣介绍,扶贫平台公司出资70%、温氏股份垫资30%,建设云秋洞养殖小区。政府解决农业用地问题,养殖小区建成后资产属于扶贫平台公司所有,日常经营管理交由新大地公司参照家庭农场现行的“种苗、饲料、药物、技术服务、肉鸡回收”五统一来运营。
在黎水荣看来,与温氏股份的合作是一种共赢的扶贫模式的探索。他认为,与温氏股份合作有三大好处:一是资金整合后增强了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依托温氏股份解决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比如养殖面临的防疫、种苗等难题;三是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风险。对于温氏股份而言,这样的模式解决了企业用地难的问题。
“我们成立平台公司,整合扶贫帮扶资金与企业合作,就是为了降低扶贫资金的使用风险。”黎水荣介绍,自2016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新兴县的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以2016年为例,新兴县下发给下辖12个镇共计2774万元帮扶资金用于产业扶贫,但到年底还有2500万余元未使用。在他看来,可选择的扶贫项目较少是资金使用率低的关键原因。“有些地方搞合作社种植水果,但效果一般。”为了不让扶贫资金“睡大觉”,结合当地的产业优势,新兴县从2017年底开始筹划整合扶贫资金与企业合作。
据悉,新兴县扶贫养殖小区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其中县统筹资金2亿元,温氏股份垫资1.5亿元。根据协议,养殖小区每年创造的利润在扣除工人工资、水电费、运费等运营费用后,全额交由扶贫办分配到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2762户10484人手上。
“按照我们的预计,如果按规划实现全部投资,每年的纯收益将在4000万左右,这部分钱我们全部用于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黎水荣介绍,除了云秋洞养殖小区正式投产外,目前布辰扶贫养殖小区和云卓面扶贫养殖小区的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除了分配扶贫收益资金外,扶贫养殖小区未来还将雇佣当地的贫困户做饲养员,增加贫困户的工资收入,实现造血式扶贫。
□南方农村报记者樊静东李思敏杨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