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无处不在的“鄙视链”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4月25日版次:12

  鄙视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

  “鄙视链”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4月7日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城市周刊”专题,是“当今网络社会中反映出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如今几年过去,鄙视链就像食物链,仍是一个绕不开的怪圈,甚至又有了更新的内容——
  以“中产阶级教育鄙视链”为例,让孩子上成熟国际幼儿园的鄙视有欧美外教幼儿园的,有欧美外教幼儿园的鄙视有亚洲外教幼儿园的,一切有外教幼儿园的鄙视没有外教幼儿园的;在给孩子观看的动画片方面,也同样存在“金字塔”排位——位于顶尖的是英文原版动画片,处于中间层次的是从欧美日韩引进的国语版动画片,而诸如《喜羊羊》《熊出没》等国产动画片则位于最底端。
  除此之外,中国大学同样存在鄙视链——985不一定看得起211,211不一定看得起普通一本,普通一本埋汰二本大学,二本三本同病相怜;而专业方面,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就曾提到“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就连兴趣爱好,也逃脱不了鄙视链的高低排位——
  电影迷鄙视链:欧洲艺术电影>美国好莱坞电影>日韩电影>华语文艺片>国产商业电影。
  健身咖鄙视链:有健美相关比赛获奖经历的人>教练>有腹肌的型男>为肌肉而努力的大叔>胖子>娘炮。
  游戏玩家鄙视链:主机>PC>手游>页游;所有玩游戏的鄙视不玩游戏的。
  令人欣慰的是,程序员之间的鄙视链就相对简单一些了——
  老婆漂亮的程序员>老婆不漂亮的程序员>有女朋友的程序员>单身程序狗。
  在单身狗之间,才有语言、编辑器和操作系统的互相鄙视。
  鄙视链的流行,究其原因,来源于人们的优越感。
  智商优越感。看英剧的觉得自己智商高,看韩剧台剧内地剧的被认为“脑残”;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随便扔一个薛定谔定律出来就能把他们吓哭。
  年龄优越感。年轻人看不起老年人,85后就说“我们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回忆童年,你们70后是回忆上辈子吧”;成人歧视小屁孩,比如逛天涯社区的经常会说,咦,怎么贴吧的小屁孩也来混天涯了。
  时尚度优越感。新潮歧视老派,这不是说年龄,而是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同龄人也分保守派和潮人。
  原创优越感。这就是国内各种山寨产品被鄙视的终极原因。
  品位优越感。自以为高雅的看不起显得庸俗的,所以号称喜欢《新周刊》杂志的没准天天晚上是抱着《知音》和《人之初》睡觉呢。
  国际化优越感。大众印象里,基本上欧美最好,日韩次之,港台凑合,感谢朝鲜、印度、非洲等地的存在,让我们还能靠调侃他们赢得一点平衡感——这当然不对,但这种潜在现象不能假装没看见。
  小众优越感。人们总是需要一些东西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比如富豪得靠花钱来凸显和穷人的区别,而另一个逻辑就是,喜欢的东西越小众就越拽,显得自己品味独特。
  鄙视链反映了当代人相互攀比的现实,处于鄙视链上一环的人在不断“鄙视”下一环的人,从而证实自己的优越、高端、成功。今日之“鄙视链”同旧日的文人相轻之风一脉相承。此风不可长,鄙视链跟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是相悖的,是反道德体系的。希望人们摆脱形形色色的鄙视链,既不嫉妒他人,也不贬抑他们,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说到底,对整个宇宙而言,人,渺小如微尘。
□何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