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橙叶病病株上部叶片一片片逐渐发黄,植株矮小,新根少,分蘖少。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少泽
眼下,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早稻进入分蘖后期和拔节期,处于营养生长期。近日,有种业公司市场人员向记者反映,广东茂名、阳春等地以及广西多地发现了水稻橙叶病病株,经浙江大学相关老师对邮寄样品检测后确认是水稻橙叶病;在广西横县,经过采集样品并送至广西农科院鉴定后发现,当地局部水稻发生了水稻齿叶矮缩病;另外,广西、广东多地也出现了疑似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初期症状,局部地区水稻已经开始矮化。
三大矮缩病害一起来袭,而随着分蘖封行时期的到来,早稻矮缩病症更加突出,同时加剧了华中中稻及华南晚稻矮缩爆发的风险,严重时可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种植户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早发现,并做好防护措施。
水稻橙叶病“防”“控”是关键
水稻橙叶病是病毒性病害,染病的植株无法治疗,但仍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发挥健株的产量补偿能力。可以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排水露晒田,促进水稻植株健康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对于水稻橙叶病,关键在防和控。选用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一些抗、耐病的优良品种,淘汰感病严重的品种。
使用防虫网育秧。播种后用20-40目防虫网覆盖秧田,可阻断叶蝉在秧苗上传毒染病。
及时清除病株。加强田间排查,早期发现橙黄色稻株(丛)及时拔除并作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拔除病株前应喷一次药防治叶蝉。对于发病严重、绝收的田块,及时翻耕改种其他作物。
做好田间管理。加强大田水肥管理,避免偏施迟施氮肥,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及时排水露晒田,促进水稻植株健康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治虫防病。做好药剂拌种处理,催芽至露白时每公斤稻种用70%噻虫嗪拌种剂2克或35%丁硫克百威干拌种剂10-12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拌种处理,待药液充分吸收后再播种。抓好秧田和本田期稻叶蝉的防治。药剂可选用氯虫·噻虫嗪、吡蚜酮、噻嗪酮、烯啶虫胺、呋虫胺、丁硫·吡、异丙威等。
矮缩病秧田防治最重要
水稻齿叶矮缩病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均要采取“灭虫媒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控策略,其中秧田防治最重要,减少毒苗下田和大田前期分蘖染毒率最关健。对已发病的稻株,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剂和挽救措施。
目前,生产上主要的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避”“防”“治”“调”四个方面。
“避”需要晚稻秧田尽可能远离早稻田,适时早播。
“防”需防除田埂杂草,田埂宜用克无踪或草甘膦除草。提倡集中育秧,利于统一防治。重发区宜播种后用20目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
“治”需要采用药剂拌种,可用10%吡虫啉15-20克/公斤稻种露白拌种后播种。大田秧田播种后7-10天、插前7-10天、大田插后7-10天,秧盘育秧只需播种后和大田插后处理,用速效性+长效性杀虱剂防治。速效性剂有毒死蜱、叶蝉散、速灭威等,长效剂有扑虱灵、吡蚜酮、吡虫啉等,也可选用混配剂,如宇田噻异等。
“调”需要加强田间洞查,及时拔除病(秧)株。杜绝病苗下田,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发病初期可混加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等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对水稻病毒病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