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认清草地贪夜蛾强化预警防控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6月04日版次:06

     草地贪夜蛾的卵粒为圆顶型,顶部中央有明显的圆形点,底部扁平,直径约为0.4mm,高度约为0.3mm。   卵粒呈奶油色、绿色或棕色。卵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逐渐变为棕色。卵上通常覆盖浅灰色的绒毛,通常100-200粒卵单层或多层堆积成块状。

     长椭圆形,体长14-18mm,胸径4.5mm。初化蛹时为白色,逐渐变为棕色,红棕色。老熟幼虫落到地入土作蛹室化蛹,也可在寄主植物上化蛹。

  成虫   体灰棕色,翅展32-40mm。雌成虫前翅灰色至灰棕色,斑纹不明显;雄虫前翅深棕色,具黑斑和浅色暗纹,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起,后翅灰白色,翅脉棕色并透明。

  草地贪夜蛾自今年1月中在云南发现以来,仅四个半月的时间就迁飞扩散至我国15省(区、市),查实发生面积超过190万亩。除玉米受其为害,甘蔗上也发现草地贪夜蛾的踪迹。据报道,草地贪夜蛾可取食、为害80余种作物186种植物。
  5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视频会议指出,对于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域防控处置率要达到9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确保不大面积连片成灾。
  辨认和防控草地贪夜蛾已成为基层植保人员和农户的迫切需求。
  草地贪夜蛾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形态特征各异。
  草地贪夜蛾吃得多、飞得快、繁殖能力强,一种害虫能出现两种为害状,取食玉米甚至让整株玉米失去价值,减产严重。

  为害症状
  1-3龄幼虫多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剩下叶表皮、形成半透明薄膜状“窗孔”。
  4-6龄幼虫取食叶片形成不规则长形孔洞,钻蛀心叶、雄穗和果穗,破坏生长点。

  为害后果
  寄主范围广:多食性,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可为害186种植物,嗜好禾本科。
  暴食为害重:为害玉米最为严重,非洲12个种植玉米国家中,减产2060万吨,损失61.9亿美元。
  广泛适生性:28℃条件下,30天左右完成一个世代。
  迁飞能力强:每晚借助气流飞行数百公里。
  繁殖倍数高:一次产卵100-200粒,全生育期产卵1000粒,温度适宜时2-4天即可孵化。

  根据昆虫迁飞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胡高团队预测,草地贪夜蛾往北迁飞可分为两条路径。
  西线路径:从缅甸进入云南,经贵州进入四川、重庆、河南,甚至到达陕西、山西。
  东线路径: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进入我国两广地区,依靠强劲的西南风,草地贪夜蛾直达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最终到达我国华北平原,甚至是东北平原。

  草地贪夜蛾要早发现、早防治,抓住防治关键时期。草地贪夜蛾农药筛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等5个早发、重发省区启动药剂试验。18家企业生产的20个农药品种、3种喷雾助剂被遴选出参加筛选。

  成虫诱杀技术
  黑光灯诱杀:在测报发现成虫时开始诱杀,按100-150m间距或者每1-2公顷设1盏黑光灯,覆盖作物种植区域。
  性信息素诱杀:在种植前一个月开始防治。每1/3公顷或者间距50米设置一个诱捕器,覆盖作物种植区域,每10天检查并清空诱捕器,每月更换一次诱芯。

  幼虫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目前草地贪夜蛾幼虫防治最有效措施,抓住低龄幼虫防治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穗部。
  化学防治:在幼虫虫口密度大于10头/100株,采用虫螨腈、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乙基多杀菌素、氟虫双酰胺、虫酰肼、除虫脲或灭幼脲等杀虫剂喷雾处理。注意不同类型杀虫剂科学混用和替换应用,避免频繁重复用药。
  生物防治:在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1-2龄期)发生时期,虫口密度小于10头/100株时,可采用微生物农药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或植物性农药印楝素、苦皮藤素、苦参碱等进行叶面喷雾处理。

  草地贪夜蛾是新迁入的害虫,各发生地首先要强化预警监测,及时掌握迁飞发生动态,发布虫情预报信息。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方案》(试行)要求,及时指导种植户或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化学防治,做到早发现、早用药、早扑灭。若发现疑似草地贪夜蛾为害,应向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植保植检部门等上报。
□南方农村报记者陶磊版式夏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