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茎基腐病病株。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少泽
端午前后,南方强降雨可以说是“霸气十足”,多地出现大到暴雨,甚至大暴雨,多地农田被淹,农作物受灾严重。据中央气象台预测,从6月10日开始,南方降雨的“主战场”开始向广东、广西、福建一带“迁徙”,并将持续至13日前后,局地大暴雨,降水量100-150毫米。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预报,10日-14日广东又有一次较大范围的持续性强降雨,这次过程具有范围大、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的特点,落区比5月更偏向广东内陆。
当前,华南大部分地区早造正处于孕穗期,隆平种业技术服务部西南区域栽培专家周书银提醒种植户,高温高湿多雨天气,被淹后的水稻极易发生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种植户要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细菌性基腐病发生。
“家里的水稻秧苗无缘无故死亡,剥去死亡稻株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怎么回事?”近日,有种植户向记者咨询。周书银表示,这是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典型症状。
据了解,水稻感染细菌性基腐病,典型特征是植株发生枯心苗和枯死株、茎基部腐烂并伴有恶臭味,极易被误认为螟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为欧氏杆菌属细菌,主要通过水稻根部和茎基部的伤口侵入,危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使之变褐,逐渐发黑腐烂,病株易被拔起并有恶臭味。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病害,控制不及时,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周书银介绍,该病在水稻分蘖至孕穗期为发病高峰期。细菌性基腐病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生,病株茎基部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病斑,逐渐向上扩展,形成边缘深褐色、中间枯白色的不规则大病斑,茎基部变灰黑色,有时节间出现黑褐色纵条斑,心叶青枯卷曲,最后枯黄,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苗。发病后期,病株茎基部和根部变黑并逐渐腐烂,地上部逐渐枯死。有时病株基部茎节上长出倒生根。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病因素主要是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地势低、土壤黏重、通气性差、分蘖末期不脱水搁田或者搁田过度易发病。偏施或迟施氮肥,稻株柔嫩发病重。移栽稻因植伤重,伤口多,一般比直播稻发病重。此外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据了解,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的基腐病预防。一是要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排水晒田,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水干,防止稻田渍水,使土壤保持最大程度的通气状态,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提高植株抗逆能力。二是进行药剂防治。在水稻发病前施药效果好,否则将影响效果。在水稻移栽前7-10天、分蘖期、抽穗前期各施药1次,效果显著。药剂用3%中生菌素1000倍液喷雾,或50%消菌灵(氯溴异氰尿酸)40克/亩(或72%农用链霉素15克/亩)对水60公斤喷雾,喷药时最好田间无水。
另外,防治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应重点采取措施预防,如选用发病轻的品种;培育壮秧,减少移栽时的损伤;合理施肥,增施钾肥;避免烤田过度和长期深水灌溉。分蘖期浅水勤灌,分蘖末期适时适度搁田,后期干湿间歇灌溉,收获前1周左右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