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档案
养殖达人:刘于佳
养殖品种:小龙虾
养殖区域:湖北大冶市保安镇
养殖特色:年前就种植水草,考虑事情快人一步,蓄水池调水作为换水源,每年出虾六批。
南方农村报记者 邓汉文
“走,带你们去塘口看看我的虾。”湖北大冶市保安镇的刘于佳养殖小龙虾已有七八年,养殖技术和观念在大冶镇可算一绝,通过构建高配置立体式的管理模式,精养小龙虾年产高达700多斤/亩,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用菌高手”。
高配置立体式精养
年亩产高达700斤
刘于佳在保安镇共有4口塘共70多亩水面,每一口塘在20亩左右,分为荷虾共作和精养两种模式。精养模式产量高、管理难度大,几乎占用了刘于佳大部分精力,经过数年的养殖摸索,他逐渐总结出一套优化管理方案。
刘于佳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养户在每年2-4月份才种植水草“吃不败”,但往往由于水草成活问题拖延整个养殖进程。而刘于佳从前一年11月份便开始从水质、底泥以及水草状态这三项指标入手准备,如果上述三项指标都“过瘦”,他在年前就会向塘里投放麦麸、豆粕等发酵碳肥,提前做好营养补给。“4月人家在考虑水草成活问题,而我的草已经很壮了,考虑的是要不要除草问题,比别人快一步。”
此外,刘于佳将围绕塘堤周边野生的一圈水花生,修剪成为宽度2-3米范围的植物带,为小龙虾生长提供更优越的条件:7-8月份高温季节,小龙虾可以藏在水花生圈底部遮阴降温和抵御天敌;在秋冬气温下降的时期,水花生起到保温作用。
刘于佳介绍,在高密度精养模式下,水草、水花生、虾体需要保持旺盛的生长状态,其中溶氧和水质必须保持在最好的状态。为此,刘于佳在每口塘配置罗茨鼓风机,采取底部微孔增氧的方式,前后投入数万元升级池塘配置;同时精养塘还配备2-3亩的蓄水塘,一边养殖花白鲢,一边长期使用光合细菌将水体调整到最好,方便虾塘随时换水。“立体式管理就是从水草、水质、底质、种质多方面综合考虑。”
第一年6月份,刘于佳在70亩水面中投入100-150尾/斤规格虾苗1500斤,平均投入虾苗200斤/亩,当年7-8月份便开始出虾。现在每年7-8月份留小部分虾存养繁殖,3月份只需要补一部分虾苗,5-6月份开始每隔10-15天就可以出一批虾,每次平均出虾100-150斤/亩,每年分6批出完,2018年刘于佳亩产至少700斤。
关注水质指标变化
用菌调水玩转900亩水面
“养殖甲壳类动物,水质指标要时常关注,否则容易形成养殖管理的‘木桶效应’”,刘于佳向南方农村报记者透露,在60天内小龙虾要从小苗快速成长6-8钱大虾,除了增氧、营养等需要充分补充外,水质中微量元素含量也能影响小龙虾脱壳情况,软壳、脱壳不遂、虾体抽筋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的生长速度,尤其是钙镁离子。为此,刘于佳从网上购买不少测量水质硬度的工具,定期测水硬度并合理补充微量元素。
除此之外,测量水体的pH值也是刘于佳日常工作。刘于佳认为,往往池塘条件一旦成为“短板”就可能导致养殖失败,例如池塘底质恶化往往很难观察,后期处理相对比较麻烦,及时改底,防范于未然。刘于佳发现一旦池塘pH值超过8.5,蓝藻、青苔爆发的概率大幅度提升,原有的藻相容易被破坏。他通过泼洒芽孢杆菌、乳酸菌将pH值降下来,维持pH值在合理范围,降低氨氮有害物质的影响,因应激导致小龙虾死亡的情况比较少发生,即使在苗期成活率也能保持在80%以上。
“现在几乎不需要使用消毒品、杀虫药,甚至过硫类底改产品,只用活菌产品就足够了。”刘于佳向南方农村报记者透露,他已经摸索出生态用菌的养殖模式,倾向使用优质的活菌产品,如宜春强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壮肠300”和“改底养泥复合菌颗粒”等产品。在投喂内服上,刘于佳用1斤“壮肠300”搭配400斤池塘水、红糖、麦麸等物质发酵48小时,直至发酵物pH值至3.7左右,再以10%饲料比例混合拌料投喂,同时每3天投撒“改底养泥复合菌颗粒”改底1次,全程使用小龙虾不但生长快,而且产量高,虾体健康干净。
2018年刘于佳和合伙人在罗田县承包700亩以及浠水县200亩水面养殖小龙虾,几乎全部套用这种精养模式。他表示,他要把这种养殖模式和理念复制推广开来,带动养殖户降低成本养好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