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春秋|
在清代,有一个人不仅有高超的风筝扎制技术,喜欢放风筝,还利用风筝扶贫,他就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扶贫并非偶然。由于精通医术,他为贫苦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称赞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冬天,曹雪芹到他住处附近的白家疃访友,偶然在外甥家里遇到无钱看病的白媪,给她医治眼疾,经过一段治疗,使得其眼“今春渐能视物矣”,并且帮她垫付了药费。
为解生活窘迫,风筝扎制技艺高超的曹雪芹,不得不扎糊一些风筝去卖。
曹雪芹心灵手巧,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而且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风筝的制作,除扎得巧,糊得精之外,绘色亦不可小看。要求颜色鲜艳、质洁而轻。曹雪芹对风筝的绘制颇有研究,他在“半瘦燕画诀”自注中说:“法以佛青为底,槐黄衬之,配以红、绿、湖、紫等色,宜力求鲜明夺目。”曹雪芹所扎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还有人物,绘法奇绝,五光十色,非常精美。而且风筝造型独特,飞得很高,人称“曹氏风筝”,在乾隆年间曾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与当时著名的哈氏风筝、金氏风筝、马氏风筝齐名。
据史料记载,曹雪芹曾在京城广武门外作过精彩的风筝放飞表演,只见风筝在空中上下翻滚,如飞燕穿梭,趣味盎然,引来许多人驻足观赏。他还写下放风筝诗:
兔起鹘落似燕隼,上击下翻复盘旋。
最是多情双飞燕,左扑右闪逗云间。
因此,曹雪芹的风筝很好卖,总算还能补贴家用。
有一年临近年关,曹雪芹在京城结识的老朋友于景廉来看望他。于景廉旅居京师,家里人口繁多,仅靠画画为业,难以养家糊口。他向曹雪芹哭诉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二人交谈中于景廉说到京城有某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突然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他,让他卖了好度过年关。几天后,于景廉高兴地来了,原来于景廉把曹雪芹给他的风筝,卖了好多钱,年过得很好,特意赶来酬谢曹雪芹。
通过帮扶于景廉这件事,曹雪芹想到:怎么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呢?于是他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制作经验整理成书,“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
就这样,曹雪芹在写《红楼梦》之余,历数年心血,写出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达,读了他的书稿后,极为称赞,欣然为该书写了序。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为了让没什么文化的穷人易学易懂,他还在书中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并配有歌诀。
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的可达数丈,小的不到一寸,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深受买家青睐。这些通俗易懂的风筝技术让穷苦百姓受益匪浅。
□刘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