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 陶磊
近日,广西东北部出现了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下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而桂西、桂南大部白天则相当闷热,尤其是左右江河谷还出现了高温天气。高温高湿利于病原菌的繁殖与传播,容易造成柑橘溃疡病大面积流行。防治有何招数?
春梢看温度
秋梢看降水
沃柑是柑橘溃疡病的易感品种,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柑橘溃疡病发病的两个重要环境因素。“春梢看温度,秋梢看降水。”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琼光解释,柑橘溃疡病在高温、高湿时容易发生,春季气温低,因此柑橘溃疡病是否大面积发生取决于温度高低;秋季天气干爽,降水则成了影响柑橘溃疡病大面积发病的主要条件;夏季温度高、降雨多,一般是溃疡病的多发季节。
柑橘溃疡病病原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繁殖快、传播快,加之夏季大风暴雨容易造成植株机械损伤,溃疡病病原菌正是从伤口侵入植株,因此夏季多雨时要谨防溃疡病发生。
防治柑橘溃疡病从春梢萌动时就开始,一直到秋梢老熟,全年防治时间长,苗木和幼树以保护新梢不受为害为主,成年树以保果为主。南宁市植保站站长黄柳春介绍,结果树最主要的防治时期为春梢期和第二次生理落果期,防止果实发生溃疡病,影响卖相。每次新梢抽发时提倡用药两次,中间间隔十天,因此幼树全年用药8次,结果树每年4-6次。但在实际种植中,也有果农在每次梢期用药3次来防治溃疡病。
在新梢达到1-2厘米时开始喷药预防,新梢老熟后,植株对溃疡病的抗性增强。但许多果农种植水平不高,放梢不整齐,需要多次防治,导致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增多。
成本不高但用量多
铜制剂依然是主流
南宁地区细菌性病害的防治仍然以铜制剂为主,南宁市植保站副站长黄树生认为,目前防治柑橘溃疡病可供选择的药剂种类不多,但市场上的铜制剂能够满足轮换用药的需求。除了铜制剂外,春雷霉素、中生菌素、枯草芽孢杆菌等抗生素产品和生物制剂也成为细菌性病害防治的选择。
双桥镇农药经销商黄汉瑶认为,如果没有铜制剂,溃疡病将无法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在防治柑橘溃疡病的药剂中,铜制剂的用量达到一半以上。而用抗生素的防治效果最高只能达到铜制剂的七成,如果天气不好的活,抗生素的防治效果更差,甚至只能达到铜制剂防治效果的两至三成。同样,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的防治效果也能达到铜制剂的三至七成。铜制剂的持效期在10-15天,抗生素在7天左右,枯草芽孢杆菌的持效期达10天以上,但遇阴雨天气,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治效果比其它药剂效果好。
市场上防治柑橘溃疡病的药剂中,氢氧化铜价格高,导致防治成本也高,相比之下噻唑锌和生物制剂的应用成本较低,南宁当地5克包装的噻唑锌悬浮剂的市场价格为10元左右,春雷霉素只有氢氧化铜70%-80%的价格。黄树生说:“细菌性药剂在整个柑橘植保中成本占比不高,但施药次数占比高。南宁本地一年用药18次,其中8次用来防治溃疡病。”从用药成本来算,柑橘红蜘蛛的防治药剂成本最高,其次才是防治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
用铜制剂来防治细菌性病害几乎没有抗性,枯草芽孢杆菌、中生霉素等生物制剂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抗性报道。
混配用药风险大
营养壮树渐流行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使用铜制剂会促使红蜘蛛的暴发,刺激红蜘蛛的应激性生殖,在红蜘蛛高发期,防治溃疡病时可混配矿物油或联苯肼酯。在双桥镇,打药的人工费是180元/天,所以当地农民会选择混配用药,多种病虫害一起防治。黄汉瑶告诉记者,当地打药时一般会混配5种农药,同时防治红蜘蛛、蓟马、蚜虫、溃疡病、疮痂病等病虫害。
值得注意的是,药剂混配使用不当容易引发药害,一些复配产品在调节pH之后才会有稳定的作用,在日常使用中直接桶混容易降低防效甚至失效。黄柳春建议,铜制剂最好不要跟其它农药混用,大部分农药偏酸性,而铜制剂偏碱性,两者混配一方面容易降低防治效果,另一方面容易大量释放铜离子引发药害。
在使用上,桶混多种药剂会造成喷洒的药液浓度高,容易产生药害甚至引起落花落果。一般出现药害主要原因是混配药剂多,导致喷施的药液浓度高,出现烧果烧叶。黄树生解释:“如果温度高,水分蒸发快,铜离子浓度急剧升高,容易出现烧果烧叶现象,出现药害斑。”
“在生产中,宁可单用,多付出人工,也要防止混配导致出现药害,保证作物安全。”黄树生说,“两个病虫同时发生时可以一起防治,多个虫同时发生的时候,建议选用广谱性杀虫剂,而不是首选多种药剂进行混配使用。”
在柑橘溃疡病的防治上,除了使用药剂外还有其他思路,南宁天利农资总经理蒙月娟认为,新梢期,应该尽快让新梢老熟,提高其抗病能力。广西武鸣满山红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玉烽持类似观点:“细菌病的发生跟树势有很大关系,在防治溃疡病上,我们对营养的关注度更高,会先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再用药剂进行辅助,药肥结合防治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除了提前喷药防治之外,使用营养产品强壮树势、增强植株抵抗力的做法也渐流行,南宁罗三姐告诉记者:“我没有把柑橘溃疡病作为一种特殊的病害来防治,就当作普通病害来防治,我不光靠药剂,还会增强树势,没发病之前通过土壤改良,施用有机质来改良土壤,提高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