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之娴 王文强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生猪业如何复产、养殖方式如何转型升级、屠宰加工和流通体系如何重构,种种问题摆在行业面前、亟需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6月29日,第二十八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在广州举行。本届大会以“新痛点、新焦点、新亮点”为主题,来自全国的业内知名专家、养殖企业、一线科研精英等600余人共同探讨非洲猪瘟下的稳生产、保供给大计。
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市场供应面临考验
“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方兴未艾,环保转型急速行军,以非洲猪瘟为代表的疾病给产业带来困扰重重,中国畜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廖明在致辞中表示,他希望通过本届大会,通过专家及业内人士的交流,探讨畜牧兽医业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吴焕泉在致辞中表示,28年来省畜牧兽医学会,坚持办会宗旨,牢记学会使命,为促进广东省的畜牧兽医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重要作用。在开展学术交流、科技推广、科普咨询和承接政府职能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挥了科技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2018年全省畜牧业产值11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9%;肉类总产量450万吨,蛋类产量39万吨,牛奶产量14万吨;生猪出栏3757.3万头,居全国第六位;家禽出栏10.9亿只,居全国第二位;饲料产量3165万吨,产值1092亿元,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广东省农业农业厅副厅长郑惠典在致辞中介绍到。同时他讲到,去年8月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非洲猪瘟疫情依然严峻,养殖业信心不足,出现恐慌性出栏、清栏后不补栏的现象,同时受前期养殖场清理和猪周期叠加影响,广东生猪产能大幅下滑,市场供应面临严峻考验。下阶段,生猪产业如何复产、养殖方式如何转型升级、屠宰加工和流通体系如何重构等,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大会上,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时建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军事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扈荣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非瘟疫情平稳后
南方复产有希望
在6月29日上午召开的猪业闭门研讨会上,六十余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围绕:稳生产、保供给的政治措施建议;防控非洲猪瘟疫苗、药物的研究进展;非洲猪瘟防控成功经验介绍;非洲猪瘟临床与实验室检测技术;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复产与预防、预警;防控非洲猪瘟饲料兽药疫苗的科学使用等七大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温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养猪事业部生产技术部总经理王连想认为,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非瘟疫情正在走向平稳,养猪业也在逐步恢复信心。而南方特别是两广地区当前正处在快速去库存阶段,加上近几个月来雨水过多,环境湿度大,复产时机可能还需要等待。但非洲猪瘟属于传染病,也遵循传染病的发展规律,王连想相信,随着疫病从暴发进入平稳期,加之养殖密度降低,配合科学的方法和正面的宣传,南方的复养一定会有成功案例。
围绕“稳生产、保供给”,他认为对企业来说,在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是一个一边“放血”,一边“补血”的过程。即,虽然非洲猪瘟还在造成损失,但依然在继续引种、配种生产活动。他认为企业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收益平衡点。那么如果企业需要寻找这样的收益平衡,就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一是怎么稳生产减少“放血”,二是怎么顺畅引种和配种恢复产能,更好地“补血”。
对于如何稳生产,会上讨论认为,一是需要对死猪做到更好的处理;二是猪场自身做好内部的生物安全管理不能松懈;三是有条件的猪场探索精准剔除方案;四是加快控制方法工具的科研工作;五是加强对非洲猪瘟病毒特点的认识培训;六是猪场自身降低养殖密度等。
对于如何“补血”,会上讨论认为,需要加强对种猪的政策帮助和扶持,对种猪调运政策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完善,以及协调好与环保退养的矛盾等。
“地下”产品别相信
储备人才保存实力
由于非洲猪瘟的压力,许多养猪企业会愿意去相信并使用一些“地下”产品或方案。那么目前流传的一些方法到底有没有效呢?会上讨论认为,当前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能有效预防或治疗的药物和产品。专家和企业代表均提示大家,要注意甄别市面上流传的一些可以预防或治疗非洲猪瘟的药物和“疫苗”,勿轻易相信未经过科学对照、重复验证的产品。虽然一些产品可能会在做好生物安全的基础上起到一定辅助效果,但存在效果的夸大。
成功防控非洲猪瘟和实现复产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猪场人才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白挨泉教授认为,现在在猪场管理人员无法进入猪场的情况下,一线养猪操作人员在长期封闭的状态下很难将生物安全真正落实到位,猪场内部存在交叉感染。他认为养殖业需要提升专业素质和对非洲猪瘟病毒的认识,从专业的角度上科学正确地看待和处理非洲猪瘟,在诸如“拔牙”、“带毒生产”、“复养”等概念上,更需要专业上的正确引导。
非洲猪瘟的检测是另一个讨论的重点。早发现、早处理是实现精准剔除,稳住生产的前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猪病研究室李春玲研究员认为,当前的检测时效性还不能满足早发现的要求,且不同应用场景需要开发不同的检测方法。
目前关于我国非洲猪瘟的许多方面,依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华南农业大学张桂红教授对闭门会议做总结,她鼓励养猪业积极面对考验,从流行病学上看,疾病流行过后会逐渐走向稳定,南方雨季过后,随着养殖密度下降,是有希望成功复产的。而猪场无论是精准剔除还是复产,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养猪业的未来与人才息息相关。
最后,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大家可以相信,中国的养猪业是不会被摧毁的,在面临非洲猪瘟这样的大考验时,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递行业正能量,并加强学习、不断进步,为稳生产、保供给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届大会由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主办,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新牧网、新禽况、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