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 许婉
“在中国,预防、控制与净化非洲猪瘟是可以成功的。”在近日召开的第28届广东省畜牧兽医科技大会上,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闫之春表示,非瘟防控能否成功取决于对病毒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的正确认知,以及是否采取、落地有针对性的措施。
母猪更易感染非瘟?
不应简单归结于猪的差异
闫之春介绍,从临床上看,我国流行的非瘟病毒毒株的致死率很高。易感猪接触到致病毒株,通常3-7天内即可观察到发烧、出血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果没有任何隔离措施,猪死亡率达90%以上。闫之春表示,猪一旦出现出血热症状,说明已经感染数天,对有症状的病猪应尽快无出血处死、封装运出处置。这时猪群内可能存在大量已经感染但还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期猪只。
有观点认为,母猪、某些日龄或繁殖期的猪群更容易感染。闫之春表示,临床观察发现,任何猪都是易感动物。我国流行的非瘟病毒毒株,可以感染并致死任何生长阶段、任何繁殖期的猪。出现临床症状、发病率的差异,不应简单归结于猪的差异,要综合分析感染源、栏舍类型,接触强度、频次,更准确的识别出可能的感染途径,利于以后预防。
对于非洲猪瘟病的潜伏期,他分析,我国流行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从接触病毒至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能不会超过7天,与东欧多个国家对此病毒的研究结果十分相似。关于潜伏期的认知对追溯感染源、感染途径有重要意义;对复产也有指导意义,只要信号猪充分接触风险环境,过了2-3个潜伏期即21天后,如果未出现临床症状,就可以认为已经安全。
降低环境中病毒量
防止一切载体传染源
非洲猪瘟对某个猪群的影响是可以通过群体流行病学的科学知识来进行系统分析、界定的。闫之春认为,要关注某项可能带毒的生物安全风险事件,虽然病毒含量低,但是单位时间内很多猪、反复接触就有风险存在。比如饲料中含有极低病毒量,但是每天饲喂,只需百万分之二的感染率就有可能使猪得病。所以应减少人员串栋、串栏、工具流动,不一定完全杜绝病毒,但是降低病毒量就有用。
猪群应该避免反复使用相同的工具、针头或徒手操作,减少每栏头数、每条饲槽水槽的头数。2019版猪病学中提到,非瘟病毒在pH值4-10下,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保持稳定,但pH值低于4或者高于11.5,病毒几分钟内就会被灭活。血液是最重要的病毒复制载体,不使用相同的针头,避免血液传播病毒。
“非洲猪瘟可以在群内传播,但场间、场内、舍内、群内病毒传播非常慢。”闫之春表示,早发现、早剔除,完全可以实现阻断新感染、阻断群内传播。猪场之间,甚至同舍猪群内,空气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几率很低。目前确认可以携带非瘟病毒的载体传染源有猪肉、饲料、衣鞋、尘粒、病猪。蚊蝇、粉尘携带病毒已经得到试验验证,因此除尘、防蚊蝇的空气过滤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闫之春指出,快速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方法,可检测进入猪场的风险载体,为早发现、早剔除,阻止群内传播提供可能。
区域性净化可以实现
前提是优化配套设施
进入2019年后,环境、物料、猪肉已被病毒广泛污染,疫情难以在短期内清除,闫之春总结到。但通过识别本场区域内关键的传染源、载体、传播途径,可以有效阻止猪群感染,实现群体净化。
对于养殖户期盼的非洲猪瘟疫苗,闫之春认为,任何活疫苗均应在扩大实验的基础上,仓促推出不安全的疫苗,虽然有可能减少部分猪的死亡,但是多国的尝试证明,非瘟疫苗免疫后,很容易大量出现组织器官(脾脏\淋巴)带毒猪,造成全行业污染,贻害无穷。
我国非洲猪瘟的控制最有效的方案可能是在数个自然隔离条件好的区域,实现新时代的区域性病毒净化,最终实现全国净化,不应与病毒共存。但前提是要优先、尽快在目标区内,建立足够的种猪群,配套屠宰加工,建立足够的病猪集中处理设施,区域内全场户检测,发现疫情时快速精准扑杀,实现大区净化并非难事。无论如何,净化必将仍是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