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手术切除15厘米下腔静脉瘤

“人工血管重建+自体肝移植”破解难题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7月23日版次:12

  手术现场20位专家轮番上阵。

  南方农村报讯 7月19日,下腔静脉瘤患者李先生术后康复出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他施行了国内首例“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
  术前,李先生因腹部胀痛4个月伴双下肢浮肿,查出巨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命悬一线。为此,中山一院10个学科近20位顶尖专家通力协作,经过9个小时的“车轮战”,才将15cm的肿瘤完整切除。
  中山一院副院长、肝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表示,“本次手术的成功体现了中山一院多学科协同合作的强大实力和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及决心。”
腹部4月查出肿瘤
  52岁的李先生来自汕头市,4个月前开始出现腹部胀痛,但他以为是肠胃问题没有重视,直到半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浮肿才到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生检查发现其“下腔静脉肿物”,建议李先生到中山一院就诊。
  接诊李先生的是中山医院院长、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深明。此时患者能吃能睡,症状并不典型。但王深明判断患者病情其实很严重,也和以前诊治的患者不一样,马上安排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腹腔内的肿物是“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
  据了解,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被误诊。此次肿瘤沿着血管累及肝静脉开口和肾静脉,距离右心房只有1厘米左右;肿瘤堵塞了肝静脉的回流,且肝静脉阻塞可能侵犯右肝静脉、右肾静脉。
多科联手制定方案
  下腔静脉是腹、盆部和下肢静脉血流的“主干道”,也是人体内最大的静脉血管,常规方案无法治疗。为此,中山一院立即组织多学科讨论决定手术方案。
  6月18日上午,在肝外科主任彭宝岗的主持下,多学科专家进行了第一次病例讨论。肝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充分听取各位专家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后,大胆提出了“体外循环下行下腔静脉切除,体外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必要时肾切除自体移植”的手术方案。
  据了解,切除下腔静脉肿瘤后进行自体肝移植和自体肾移植全球只报告过一例,国内尚没有先例。中山一院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手术,术中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需要发挥中山一院多学科协作的优势、联合全院多学科专家力量共同完成。
9小时“车轮战”成功
  6月27日,手术正式进行。各学科在不同的时间点轮流上台进行手术,首先对肿瘤进行分离,随后阻断血管、建立体外循环,并在不开胸的情况下,完整切除整条下腔静脉,将肝脏移出体外。
  随后,梁力建和血管外科王冕进行“下腔静脉-左肾静脉”的人工血管移植重建。王长希与李绍强接力做右肾静脉和人工血管吻合重建,保住了两侧的肾脏功能。梁力建和王冕继续将心房下方下腔静脉与人工血管进行吻合,恢复了下腔静脉血液回流。
  与此同时,中山一院副院长、肝移植科带头人何晓顺与该科王东平在冷灌注条件下行肝脏尾叶切除。经肝静脉切除整形以后,右肝静脉恢复通畅,避免了离体肝脏的肝切除。最后,医生们将肝右静脉和肝左、中静脉拼合成一个开口,将肝脏重新植入。
  手术共耗费9个小时。术后患者转入ICU病房,第一天便拔出气管插管,意识恢复,呼吸平顺。术后8天转回普通病房,复查CT人工血管通畅,肝静脉血流通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