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表示,各地要进一步改善乡村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就读寄宿制学校,优先乘坐校车,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督促各地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作为控辍保学工作的重点,动态监控辍学情况,及时发现,即时劝返。(8月3日央视新闻)
教育部的上述表述,实际上击中了农村教育的诸多痛点。据统计,我国农村目前有近700万留守儿童。无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未能充分考虑受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简单地一托了之。再加上当今社会始终没能为农村儿童创造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城乡二元分化的长期存在,由此导致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难等现实困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以及他们教育管理问题,理应引发人们更多关注。
与留守儿童困境相生相伴的,则是他们的辍学问题。由于长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情感没有顺畅的倾诉渠道,他们可能产生种种消极情绪,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等。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为艰难。还有一些农村家庭,甚至主动让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外出打工。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人才培养陷入唯利是图、铤而走险的误区。乡村文教呈现没落态势,被严重边缘化。
“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可能增加一所监狱;每增加一所学校,就可能少建一座监狱”。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是众多青少年的起跑线,大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公平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就此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问题,必须得到遏制。当前的农村,抓经济是当务之急,但同时也应重点加强文化、教育、秩序、心理等建设步伐。教育部改善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动态监控辍学情况,其实就是在拯救“哭泣的乡村”。这种文化脱贫、心理脱困,比经济脱贫一点都不逊色。
改善乡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固然是“控辍保学”工作的重点;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政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辍学率。但若深究农村辍学现象频发的原因,还是得回归到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上。社会发展到今天,学费早已不是导致辍学的主要原因,可不少家庭仍然怀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家长觉得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去做一件“前途未卜”的事情,倒不如早点辍学去打工,多积累些社会经验。
抛开法律对儿童受教育权的约束,即便从最功利的角度来看,辍学也是得不偿失的选择。目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空有一身蛮力无法时代发展,必须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创新型知识人才。那些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刚进社会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尤其是当今AI时代已经来临,辍学少年终究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的工作,被机器和电脑取代是分分钟的事情。那种令人窒息的不安及其后果,不知家长们考虑过没有?
(闻夕,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