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超(中)带领乡亲走出一条致富路。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天旗 蒋正中
范敬超是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人,四川省级部门正厅级退休干部。他常常用“一辈子都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来诠释自己的“农”字情结。2007年初,退休后的范敬超怀着“为家乡发展办实事,为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探路径”的梦想,回到家乡创业。
从退休厅官到村民口中打造百万富翁的“操盘手”,范敬超用12年时间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淘汰过时品种
打造优质水果
2007年,范敬超往四川省仁寿县调研,来到当地的一处果园,他回忆道:“漫山遍野,赏心悦目。我看到树上结的果子多,产量高,农民的房子修得非常好,青壮年在外打工的也很少。我知道这个产业的效益一定很好。”范敬超看到是清见柑橘,当时刚从日本引进不久。经过调研得知,井研县与仁寿县气候、土壤环境相近,这种优质的水果也适宜于家乡种植。
范敬超决定返乡创业当农民,种植柑橘,这个决定引起不小的轰动,在家乡人眼里,这是注定要赔钱的。井研县是传统柑橘种植区,2007年由于柑橘产量过剩,市场价几毛钱一斤。卖不上价,大量柑橘滞销。但范敬超坚信,被淘汰的是过时的品种,优质水果永远有市场。
事实确实如此。这些年,柑橘产业百“果”争鸣,五年前在市场、超市看到的柑橘多是“沙糖橘”“温州蜜柑”“赣南脐橙”“琯溪蜜柚”,现在却多了许多新面孔,丑柑(不知火)、粑粑柑(春见)、红美人、沃柑等品种销售火爆。
12年探索柑橘发展路
从10亩地到销售过亿
12年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为了掌握影响柑橘酸甜度的因素,范敬超白天盯着果树观察、分析、测试,经常查阅资料到深夜。他还不断寻找优化产区模式的方法,持续改良土壤,提升柑橘外观品质。
井研县为丘陵地区,平均17.5℃的气温、1000小时的年日照量,十分适合杂柑生长。范敬超选择种植产量高、品质好的新门类、新品系柑橘,避开了传统柑橘老品种;挑选亲和力好、抗逆性强的软枝香橙做为砧木,逐步形成春有“不知火”,夏有“清见”,秋有“爱媛”,冬有“春见”一年四季采摘杂柑的格局。果园第4年投产,第5年盛产,亩产量6000斤左右,亩均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根据市场变动,他还采用高接技术换种新品,占领品种、品质、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从最初10亩地种下505株清见柑橘苗,取名“橘梦园”,到成立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繁盛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获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再到如今拥有3.8万亩杂柑果园,合作社销售额超过1亿元,带动7个乡镇30个村发展柑橘产业。
创新“大园区、小农场”模式
实现生产要素大聚集大整合
在柑橘产区,经常遇到人均耕地少,户均承包管理仅为几亩,土地分散零碎的问题。范敬超带领繁盛合作社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于2013年创建“大园区、小农场”的双团队经营模式。范敬超常说:“党和人民培养我几十年,使我具备了群众工作、综合协调、战略谋划的三大本领,我决心用创建现代果业的实际成绩来报答党和人民。”
合作社大规模集中成片流转土地,打造高标准果园。果园建好后,及时发包或转让给来自各地的创业人员。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范敬超几十年从政形成的“熟悉群众工作,会做综合协调,善于调研谋划”的优势。
范敬超带领繁盛合作社按设施农业建园,按现代果业和乡村旅游的要求,建设四级公路网,每个山头丘陵互联互通;蓄水、引水、提水结合,管道输送到果园每块地,并从2017年起,在管灌基础上普遍提升为滴灌;电到果园,三相两相电配套。
“大园区、小农场”的模式吸引了各地投资者慕名而来承包果园,大批青年返乡创业。以青壮年为主体的业主认为,承包繁盛合作社果园“省时、省钱、省事”。随着入园创业人员日益增多,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了大集聚、大整合,“孵化”出众多收入过百万元的业主。
百里产业大环线
乡亲致富好门路
范敬超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初步建成井研县第一条百里产业环线和乐山市中区、自贡市贡井区两个杂柑基地,公路网络全覆盖,实现大园区互通互联,建成后辐射20个乡镇的80个村,打造10万亩以上的优质杂柑现代果园。
在创新模式的带动下,范敬超为乡亲们致富寻到好门路。产业所覆盖到的广大农民得到4个方面实惠:一是土地不再撂荒。不投入、不操心。流转的土地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400元至600元;二是家门口打工。按月领薪,人均年收入2万元至6万元左右,纯收入成倍增长;三是务工学技术,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四是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纷纷返乡创业,承包果园。
范敬超所执著的,是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之梦,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