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陶磊 摄
南方农村报讯 甘薯、马铃薯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用途广泛,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8月20日,为有效推动我省甘薯马铃薯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广东甘薯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启动暨培训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产业体系专家齐聚一堂,论道甘薯马铃薯产业发展。
会上,广东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秀古指出,甘薯、马铃薯是广东重要的农作物,其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广东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高度支持。产业发展是激活农村的基础,希望广东甘薯马铃薯体系积极与国家团队衔接与配合,有效承接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国家体系创新研发成果对广东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针对广东本地甘薯马铃薯发展的问题,认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起到产业引领和技术支撑作用。
广东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主任科员胡群宝表示,希望创新团队能够加强制度建设,团队所在单位要落实项目配套设施,保证项目开展所需条件;做好综合示范基地的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合理、服务产业、带动生产的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加强与农业主体的合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赋能等提供产业支撑。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表示,省体系工作应当更多地放在引进、吸收、消化国家体系的成果和技术。国家体系和省体系相互合作、相得益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将给予广东甘薯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力支持,加强互动交流,使广东在薯类作物研发再上一台阶。
据了解,国内甘薯近几年来种植面积上升较快,消费者对甘薯的供求关系也发生变化,由“吃饱”向“吃好”,再向“吃保健”进行转变。但目前甘薯仍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和农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在种植上也存在除草剂的残留危害,病虫害南北移动、混发,脱毒育苗体系步履艰难等问题。马代夫建议,甘薯产业发展应当稳定面积、适度规模,走特色发展途径,向甘薯功能化拓展,借鉴日本甘薯产业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广东甘薯已经成为一种效益型的经济作物。据了解,广东甘薯栽培面积近年稳定在450-550万亩,总产达到900-1000万吨,产值高达120-150亿元。但集约化经营后的病虫害问题,机械化栽培技术、种薯种苗繁育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提升。
广东甘薯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章英表示,9-10月创新团队将在全省内进行调研,提出2020年实施方案,并进一步作出五年规划。
广东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少海强调,各个岗位和试验站要抓住重点,做出业绩,做出特色,形成亮点。做好产销对接,根据产业特点,在种质资源、品种、脱毒苗、栽培、农机农艺、消费群体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