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议|
新闻背景:近日,某民办小学一个班上25个人竟然有23个班干部,只有两个学生是“平民”。“平民””之一的父母甚至专门去找了老师后,第二天孩子就回家说:“我已经是班干部了,老师让我当领读员了。”此事一出,立刻引起网友的热议,有不少人批评学校“官气太重”家长“功利性教育”。但也有部分网友表示支持25人的班大多数人是班干部这样的做法。(9月8日《半岛晨报》)
@叶金福:“一个班级25人23是班干部”,看似是一件小事,实则折射了我们成人世界的庸俗和功利。笔者以为,作为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的“为官”意识,不应片面地强调“官位”,更不应让孩子从小养成把“做官”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而作为学校和老师,更应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要在学生中强调人人都是班级管理者,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在各种岗位上进行锻炼,或许才是我们学校设置班干部职位的应有之义。同时,学校也应担当起引领社会风气的责任,杜绝社会上的那些视“官位”至上的不正之风,还校园一个清新、纯洁的良好氛围。
@王紫暄:对于多数普通同学来说,长期以来,他们是无法得到为班级服务的机会,也无法得到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不仅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合作精神以及领导能力。甚至到最后,整个班级会陷入到一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死循环中,新的教育不公也由此产生。
如果能像这所民办小学一样在班级里,大多数人都能有一定的岗位与职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上来的话。那么不仅有助于同学们锻炼自身的能力,发挥个人价值,而且“当官”的思想也许会慢慢地在他们的脑海里淡漠,更多同学或许会脚踏实地地追寻为大家服务这个最初的宗旨。
@王恩奎:其实孩子不是一个个体,很多孩子都有成人的影子,尤其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你放进什么颜色,染出来的就是什么颜色。孩子们每天不停地接受“权力官念”灌输,思想上就有了社会的烙印。
殊不知,孩子的自信心并不应该用“官帽”来树立,综合素质也不能用当官来提升。如果“官帽”能锻炼小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那么,所有学生都弄个“官帽”戴戴,给个“官儿”当当,成了“官帽学生”不都“全面锻炼,全面提高”了吗?简直是荒唐!对于孩子们有不正确的当官“欲望”,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正确对待,也有责任让他们懂得“当官究竟为什么”,帮助其从小树立当官的“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