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别上当!认清这四种人工智能诈骗手段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9月10日版次:05
  新技术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近年来花样不断翻新的网络诈骗手段,有不少就是钻了技术的空子。
  如今,有些骗子还利用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技术进行新型诈骗。专家提醒,以下四种新型诈骗手段要认清,谨防上当!
1转发微信语音
  骗子通过盗取微信号,然后提出转账要求,多数人会选择要求对方语音回复,这时骗子会转发之前的语音,从而获取信任,进而获得钱款。
  虽然目前微信语音是不能转发的,但骗子可以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者安装增强版微信实现转发语音。
2声音合成
  具体的操作是骗子通过骚扰电话等录音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可以用伪造的声音骗过对方。
3AI换脸
  视频通话的可信度明显高于语音和电话,但利用AI换脸,骗子可以伪装成任何人。
4筛选受骗人群
  通过分析公众发布在网上的各类信息,骗子会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对人群进行筛选,从而确定目标人群。
  例如实施情感诈骗时,可以筛选出经常发布感情信息或上婚恋网站的人群;实施金融诈骗时,可以筛选出经常搜集投资信息的人群。

防骗提醒
  针对这些新型的诈骗手段,如何防止被骗?专家支招——
  多重验证
  在涉及钱款时,要提高安全意识,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在不能确定真实身份时,可将到账时间设定为“2小时到账”或“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
  此外,可以选择向对方银行汇款,避免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转账。向对方银行卡转账,一方面便于核实对方信息,确认钱款去向;另一方面,对方能通过短信通知得知转账信息,此外,即使是本人操作,也不影响对方提取钱款。
  保护隐私
  社交平台的发展加大了保护个人信息的难度,民众将越多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络上,遭受诈骗的概率越高。
  为避免骗子借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以防止骗子利用AI技术掌握大量个人信息并对人物性格、需求倾向等进行刻画,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
  相互提醒
  亲戚朋友间要互相提醒,广泛宣传。因中老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年轻人要对家中长辈做好防范网络诈骗的宣传工作,反复提醒他们在接到陌生电话和短信时均不要理睬,以免遭受诈骗。
  拒绝诱惑
  民众应当避免侥幸心理,拒绝陌生人提供的好处,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拒绝金钱交易。严格保护好网络账号密码、手机号、身份证、家庭住址、亲属关系等个人敏感信息。
整治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提出四条整治监控建议:
  一、即时通信、网络社交等平台企业应当加强账户管理,防止他人盗用用户账号及密码,建立风险提示制度,出现账号异常登录等情况时对用户进行风险提示。
  二、利用以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算法为基础的AI技术进行反网络诈骗。在工信部等部门的主导下,利用大数据优势,将相关数据通过反诈骗机制进行共享,进而提高反诈骗的精准度。
  三、建立专门人工智能安全机构,制定人工智能标准,对AI技术进行管理和监督,监督AI技术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
  四、采取措施保证人工智能系统使用的数据被合理限制、管理和控制,以此来保护隐私权,在保护数据安全的情况下,不禁止利用AI技术造福公众。 □粤网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