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强化健康保障,精准建立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保障机制。为患有大病、重病的贫困人口建立兜底保障机制,大病、重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左右。(9月23日央视网)
眼下,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重大疾病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我国贫困户中因病致贫比例超过40%。因此,通过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捐助等多种形式,为贫困人口不断增强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多架设一些坚固盾牌,对于防止集中式脱贫攻坚之后出现贫困人口返贫潮,是一招至关重要的先手棋。
目前还没有脱贫的人口,大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帮扶难度大、脱贫成本高。在这其中,因重大疾病致贫比例可能会更高些。面对这种情况,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为这些人减轻看病负担,使其能够承受得了,是非常及时,也十分必要的。住院费用90%的报销比率,已经超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平均报销比率,接近甚至高于一些地方公费医疗的保障水平。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方式,让贫困群众尤其是特困群体打破身份壁垒和筹资能力限制,率先吃上更为温暖的医疗保障“小灶”,正是我国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一项制度创新是否成功,除了红利释放的维度外,还要看支撑基础是否牢固、效果能够长久。在广泛覆盖、适度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之下,提高特定群体的费用报销水平,需要一定的制度配套和财力支持。在医保基金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的情况下,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财政困难地方,会否因此在执行相关政策时打折扣,是需要尤为关注的。同时,要将贫困群众合理医疗需求范围内的药物、器械和医疗服务纳入报销目录里面去,特别要针对贫困人口特点,将较有普遍性的大病、重病医疗项目费用尽可能多地加以报销,防止因一些地方选择性执行和设置隐性障碍,导致这项惠民举措口惠而实不至,“90%”只是理论上的最高报销比率,实际操作中却出现这也报不了那也报不成的问题。报销标准要降低门槛,监管标准则要提高门槛。要加强对贫困群体医疗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堵塞漏洞,防止骗保,将钱真正用到刀刃上,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针对2020年之后的防贫减贫形势,除了在贫困人口就医负担上多做减法外,也需要着眼巩固脱贫成果多下急招制度先手棋。比如在教育方面,要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学费生活费减免和助学金发放的力度;在消费方面,要建立与CPI上涨幅度挂钩联动的贫困人口生活补助金发放机制。同时,要推广社会基本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相补充、相衔接的大病保险保障机制,不止面向贫困群体、农村人口,对于因突发重大疾病和家庭重大变故而导致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普通家庭、城市居民,也应当纳入临时性救助范畴。特别是那些刚刚越过贫困线、脱贫基础还不牢固的贫困边缘群体,更应优先救助、持续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