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发表学术报告。
南方农村报讯 10月19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2019年华夏院士论坛,在中山一院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国工程院韩德民院士、钟南山院士、林东昕院士、顾晓松院士围绕“大湾区、大健康”的主题分别作了精彩报告。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党委书记骆腾等医院领导出席了论坛,现场参与聆听院士报告的还有该院各专科主任、科研人员、研究生等约500人。
据了解,本次华夏院士论坛报告包括“健康中国·创新国家”“大湾区大健康的战略重点”“结直肠癌新型分子标志物piR-54265”“组织工程创新与产业发展”等议题,旨在聚焦世界医学领域科学前沿,探索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促进学科交流和科技创新合作。
谈疾病预防
“无症状”慢阻肺早用药
根据今年7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
钟南山院士在专题报告中指出,早期疾病的预防主要有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和二级预防(早诊早治),二级预防是目前临床的重点,但很多医院做得还不够好。
以临床发病率最高的肿瘤——肺癌为例,Ⅰ期肺癌5年生存率达80%,而Ⅳ期肺癌5年生存率仅2%。早诊早治,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中心开展的钟声计划项目,联合国内28家大型三甲医院,采用ctDNA甲基化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肺结节进行良恶性诊断与检测。该技术灵敏度高,可实现对早期肺小结节的准确诊断,分出恶变结节,早期精准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早期干预也可使患者受益。钟南山院士介绍,慢阻肺患者一般在肺功能明显下降时(FEV1≤50%)才出现不适症状,许多患者就医迟、病情重。
超细支气管镜探查小气道、支气管镜导航精准定位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发现早期COPD:患者虽无症状或症状极轻,但肺功能同比年下降速率明显,小气道有解剖异常。对于这一阶段的患者,早期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逆转肺功能。
谈流感防控
开发新板蓝根颗粒
钟南山院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亚热带,人口密度高,交通、贸易发达,对流感、肝炎、登革热等传染病进行有效防控,是公共卫生需求。
预防流感,以往以疫苗为主,但疫苗存在一年一种、存量不足等局限,接种率并不高。实际上,临床中成药抗击流感的效果显著,包括熟知的板蓝根、连花清瘟等。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板蓝根研究长达十余年,发现其有效成分能够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炎症感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钟南山院士认为,中医要发展,不能完全遵古,必须有创新,这才能让中医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
谈医疗大健康
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慢病
“健康中国”的美好追求如何落地?韩德民院士提出了具体建议,他指出,实现临床筛查的普及、疾病防治,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推动资源下沉,将各个学科的标准化诊疗体系流程推广到基层,可有效提高疾病防控水平、管理水平。目前开展的国家重大课题——大众健康人工智能管理云,基于穿戴式设备、人工智能、大数据,慢病人群通过app解决咨询、就医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健康的需求。
钟南山院士提到,广东要向香港、澳门学习先进经验,加强科学研究,从政府层面重视疾病的早防早诊早治。“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控烟,包括加强宣教与示范,提高烟草价格及税收,打造成我国控烟的示范区。”
据了解,吸烟是心血管病、呼吸病、肿瘤等多发、常见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根据美国的经验,在实施有效控烟的前提下,肺癌发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